好学校做分内的事

标签:
好学校目中有人明确责任融入社会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一所好的学校,非常注重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意识的培养。学校有很多管理、服务的岗位,都被学校精心设置成一门门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来为师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一所好的学校,是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学校。……
一所好学校,有很多可以评价和衡量的指标。在我看来,以下几个特征是好学校所必需的:
第一,她是目中有人的学校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目中有人的学校,会花费很大的心力去建设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尊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学校里生活和工作,教师幸福,学生快乐。
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愿景有充分的认同感,自觉自愿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实现学校的愿景贡献一份力量。大家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有良好的归属感;学校能够看到教师所做的一切,对教师付出的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教师时刻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教师很少有职业倦怠的情况出现,总是能够发现新的教育契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沉浸在探索与发现的喜悦之中,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这样的学校里,承认教师和学生差异的存在,并将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学校明白,差异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科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层面。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各种品行,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知识的记忆,而是通过学科这个桥梁,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人生的经验、增强道德的力量;学校明白,学生的学习困难有时是教师造成的,教师不能总是“好为人师”,还要善于向学生学习。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学校鼓励并引导教师依据自己的长处开设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课程体系;学校明白,开启学生心智的门肯定存在,但需要极大的耐心才有可能找到。学校鼓励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成长的内外部环境,征求学生的内在需求,并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孩子搭建适合他自身成长的阶梯,让孩子拾级而上。
在这样的学校里,尊重、理解、沟通、对话……是校园生活的常态,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在学校里,工作着的每一位教职员工,以及走进校园里的每一位来客,都会得到同样的礼遇,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学校里,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对话,更加关注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心灵沟通,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廊一品,都能引起师生的心灵触动或交流的欲望;在学校里,每个人都非常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学习任务,同时有非常乐意帮助别人,并将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作为践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坚持不懈地去做。
第二,她是明确责任的学校
学校有自身的使命和责任。一所好学校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是有边界的,知道什么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好,什么事情不能越俎代庖。
学校非常明确,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让学生自己来承担这一责任。课堂不是展示教师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如果学生自己不要学,教师无论多努力都是白费力气;人是透过各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但所接受的信息中大约98%左右的信息都被人的“自我系统”过滤掉了,只有2%左右的信息能够被大脑感知到。这其中,那些学生既看不到学习的目的,也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或者他对教师、对课程抱有负面情感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到学生大脑之中的。教师的责任是要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这需要对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做大量分析、判断和提炼的工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对学生来说,仅靠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教师的责任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其看到自身努力之后的回报,并内化为持续学习的动机。
学校非常明确,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的不少疾病,本身就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养育孩子的知识,导致错误的喂养、过度的刺激、或者孩子没有能够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而造成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大多也与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精神生活有关;人的一生充满无数的恐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如此。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在路上的安全;听到学校里有电话打过来会感到浑身战栗;总担心孩子在外面跟着别人学坏;最怕孩子成绩下降。等等。因为这些恐惧,父母就会对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来生活和行事,稍有偏差就会受到惩罚,结果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压抑;学校在指导家长正确养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会通过家长委员会、和学生的促膝谈心、家访等多种途径,了解家长在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行为上的偏差,并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个别谈心、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家长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教育工作的合力。
学校非常明确,学校是教育的第二责任人。父母是一切教育的开始,也是所有社会生活的开端,这一点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所免除的是父母的时间负担,而不是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具有自然性的特征,而学校终归是人为设计的产物,这是两种教育最大的区别所在。作为第二责任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将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人,其主要的抓手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符号系统,帮助学生走向社会。二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听从指令、遵守规则、自我控制能力、责任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等等;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应该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正如我们不能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之外再去教授学校课程一样,学校和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边界,不要过多地越界。
第三,她是融入社会的学校
学校遵循“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努力建设开放性的教育。将社会生活和学校的教育紧密结合,将生活的元素、生活的变化作为教育的契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一所好的学校,会在学科课程之外,给学生设立一系列独特的校本课程。在这些校本课程中,有两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游学、主题探究活动、科学考察活动等等。学校不仅会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依据相应的主题进行持续的探究实践,还会给学生举办展览,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和同学前来参观;其二是戏剧表演。每个学生都要扮演一个角色,又要承担一项剧务,既塑造学生的自我,又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学生在站到舞台上之前,都需要克服两重困难:一方面,他们要努力融入角色。另一方面,他们要战胜内心的恐惧。这种角色扮演的需要,迫使他们加快探索自我、塑造自我的步伐;戏剧表演和和综合实践活动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形式:主观地改变自我和客观地建立知识。一个让人更富有人性,一个让人实事求是。这两者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渴望、能够做和所知道的一切。这也正是人的创新素养的内核。
一所好的学校,非常注重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意识的培养。学校有很多管理的、服务的岗位,都被学校精心设置成一门门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来为师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每经过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服务岗位的重新选择,以便让学生有多种类型的服务体验,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服务他人的经历;学校非常重视志愿者课程的开发,以及志愿者社团的建设,让大家明白什么是志愿者以及如何做志愿者。学校鼓励学生在为身边的人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将服务的范围拓展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学校自身也特别注重承担社会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有鲜明的态度,并与学校的传统一以贯之。
一所好的学校,是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学校。学校会邀请学生家长、社区中有专长的人们作为学校的客座教师,开设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会邀请社会上的贤达名流走进校园,让偶像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体悟名家成长的不易,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学校会将学校周边的科研院所、图书馆、博物馆、工厂、居民生活区等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阵地,通过友好协作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职业体验、人生规划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