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从福楼拜想到的
(2012-12-25 07:19:41)
标签:
福楼拜成长经历成功的定义内在需求育儿 |
分类: 教育故事 |
本文发表于《上海教育》2012年12B的《文化·非常故事》专栏中。
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很早就热爱文学,在中学时代就写了不少历史小说和剧本,学业成绩优异,十八岁时通过中学毕业会考。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一直希望福楼拜子从父业、在中学毕业后去学医。在看到他没有从医的愿望之后,又逼着他去巴黎学习法律。
福楼拜遵从家庭的意愿来到了巴黎,度过了自己一生中的“黑暗时代”。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现实让他无所适从。不仅在精神上对社会感到不满,对人生感到绝望,在肉体上还害了癫痫病、神经官能症等。1844年一次神经官能症的大发作使他不得不永远停止了学业。
1845年,福楼拜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抛弃一切,偕同母亲住到鲁昂附近克鲁瓦塞的一所独立楼房里埋头写作,并在这里终其一生。他用孜孜不倦的劳动,构思和写作了十来本书,《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等就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福楼拜的经历,给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家长如何定义成功,决定着教育孩子的方式和途径。
在福楼拜父亲的眼中,从事医学或者法律的人显然是成功人士,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能够受到尊重。而进行文学创作似乎是不上台面的,是被人瞧不起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价值观,他让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自己经营的医院里,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努力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医学的种子。福楼拜的哥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今天的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所依循的思维模式和福楼拜的父亲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认为会弹钢琴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于是从小就开始带着孩子找寻名师,求教苦练,一次次参加升级考;他们认为“领导”才能对孩子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很重要,于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找寻当“官“的感觉;他们认为大学的某些职业很有价值,在选报志愿的时候,会坚决地替孩子做主,把决定权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上、在面对孩子后续的发展需要做出重要抉择的时候,双方很少能平等相处,家长的威权使得孩子几乎没有表达自己内心意愿的机会,只能默默地接受家长既定的安排。
第二,给孩子创造优秀的环境,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成功。
当福楼拜的父亲发现他没有从医的愿望时,立刻想到了另外一条道路——法律,不惜投入更多的资金让福楼拜到巴黎去学习,为他的成功创造条件。但优越的学习条件并没有激发福楼拜的学习渴望,反而让福楼拜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伤害,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是他父亲的去世,福楼拜能够坚强地活下来吗,能够创造出如此恢弘的巨著吗?这还真的很难说!
今天的很多父母,也在继续重复着过去的故事。孩子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家长想法设法要将其安排到一所重点高中去借读,努力为孩子创设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孩子有非考试学科方面的特长或者天分,家长总是要求孩子要在考试科目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为此给孩子聘请家教,甚至一对一的辅导,希望孩子和其他人一道,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孩子希望在某一领域去深入研究,家长却认为这个专业没有出息,一定要求孩子报考名牌学校或者有影响力的学科……
问题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创设的学习环境再优秀,如果不能调动孩子自身的内驱力,总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认同孩子的特长和内在需求,让孩子自己走最重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优势智能,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个性。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其在自己的优势智能方面有多大的发展。也就是说,成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作为家长,不能自己首先造出一把“尺子”来,用这把尺子来度量孩子的成长,而应该仔细地观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发现他的优势智能,并和孩子一起呵护它。
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的回答是:“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话可能有点偏激,但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养育孩子就像种庄稼。水稻和小麦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土壤、水分等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将小麦和水稻的种子播种在同一片土壤里,让它们结出相同的穗来,同样也就不能要求孩子都按照家长设定好的路线图去学习,不准越雷池一步。
禾苗的生长有内在的规律,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家长应该向农夫那样,在适当的时候给禾苗追肥、浇水,更多的时候要让禾苗自由自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