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加青椒沙龙有感

(2012-12-14 07:04:24)
标签:

读书沙龙

教学习惯

知识视野

批判性思维

教育

分类: 我的心情

本周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就是参加华师大一附中青年教师沙龙(青椒沙龙)的读书活动了。学校的一批青年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并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相互融合,让我特别感动,也让我对虹口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来想全程参加他们的活动,可惜后面有区府常务会议,只在他们这里呆了50分钟,聆听了三位老师的发言,让我感到意犹未尽。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也收获颇多。

姜振骅老师从学习郑金洲所著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入手,介绍了郑金洲对“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设计严密”等平常教学中着力追求的“好课”的质疑,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认识,让人启发颇多。

上述对“好课”诸多定义,起支撑作用的教育观念应该就是对“有序”的追求了。自然界的运行是井然有序的,人们只有有序的生活才会感到和谐,有序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学应该有序,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并不意味着因此将学生的思维固化。

现在的问题是,教学活动中教材首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了一次固化,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既定的“编写者的逻辑”去诠释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严格按照自己既定的教学流程加以实施,以期达到“环环相扣”、“行云流水”的效果。结果是,所有的学生都被迫沿着同一条思维链条去学习,整个教学是沿着单线演进的思维展开的。这样的“好课”只关注到了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教师的教学思维,没有真正关注到学习的主体——学生。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充分展示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教学过程应依循学生的思维过程来展开。当然,在班级授课制以及大班额的前提下,要想关照到每一个孩子并不容易,但给学生一些时空,让他们能有表达的机会和权力还是可以做到的。这可能会让教师既定的教学流程“失控”,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他们探究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能够得到真切的揭示,教师在此基础上的引导,会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有序”,让孩子们收获良多。

徐凯里老师向大家推荐了《现代化学》这套丛书。这是世界著名的专业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所写的一本书,凸显了“没有化学,材料科学无从突破;没有化学,纳米科技没有今天;没有化学,生物科技不会有未来!”的信念,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今天的科学研究,已经从过去分科的特征走向了更大范围的综合,教师自己也应有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和素养,以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的立足。

徐凯里老师自己就是跨学科的典范。在读书会上,他赠送给我一套两本自己撰写的以民国时期为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真龙气》,让我分外惊喜。一个化学学科的青年教师,不仅在自己本专业的教学上颇有功底,在文学创造方面也如此有才华,实在是不可多得。

从徐凯里老师这里,我想到了今天的教师所要具备的一些素养。大家都是科班出身,在学科功底方面都是没有问题的,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之中,相互之间的差异就会逐渐明显起来,原因何在?我想有几点很值得思考:一是教师的视野。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有怎样的喜好和涉略,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读书是很重要的,包括很多看上去和教育无关的书籍,都能给我们不少工作或生活方面的启迪,打开我们的视野。对各种事物广泛的涉略也很重要,能够使自己跳出自己的学科,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二是教师对自身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包括对学科前沿的把握,学科中最重要的发现的了解以及代表性人物的了解,等等。每年的国庆节期间,我都非常关心诺贝尔物理奖的颁奖,会提前收集有可能获奖的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及研究成果的信息,并将获奖者的情况、研究成果等写成博文,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一种兴趣和好奇心,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学校搭建的平台再好,如果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也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叶莉老师向大家推荐的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一书。这本书是美国大学生的必修书目,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书中介绍了思维风格的两种类型,一是海绵式思维,就像海绵吸收一般,强调获取知识,它是相对被动的,主要的方法就是注意和记忆。二是淘金式思维,强调知识的互动,强调读者与作者思想的对话。今天的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淘金式(批判性)思维。

叶莉老师还通过具体的事例向大家介绍了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告诉大家每一个观点都是由结论,证据和推理组成的。面对一个观点,首先要读懂结论,其次必须检验证据,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分析逻辑。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对某一事件产生疑问后,知道如何去寻找资料、搜集证据,知道如何通过逻辑的方式进行证实和证伪,也能够尽力排除情感等因素对理性思考的干扰,通过探究实验验证一个又一个的假设,不再盲目、机械地学习,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就当今的教育来说,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关注两个要素:一是给学生机会;二是针对实际问题的演练。叶莉老师介绍了自己在课堂上的实践,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很值得大家借鉴的是叶莉老师介绍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如果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思维的可视化”。大家都知道培养思维的重要性,但该如何去培养思维,却人云亦云、不得要领。有了上述可视化的方法和路径,可以让大家在实践中目标更加明确。当然,也要避免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不加思考地僵化照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