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会议召开

(2012-10-19 00:07:35)
标签:

信息化

课程环境

学习方式

电子书包

经验交流

分类: 会议纪要

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会议召开会场一瞥

1018日上午,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交流会议在远程教育集团举行。会议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实验”作为中心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工作经验的介绍和交流,信息量很大。

会议由四个板块组成:

一是各区县围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实验”所做工作进行介绍和交流。虹口区是该项目的领衔区,所以会议安排虹口第一个发言,教师进修学院仇勇平副院长回顾了项目实施两年来虹口区所做的工作,目前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起了与会人员和专家的共鸣。闵行、徐汇、黄浦、浦东新区等十多个区县的分管局长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二是信息通报。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许开宇,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副主任王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上海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今后的发展规划,帮助大家全面了解市级层面的顶层架构。

三是专家点评。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先生对虹口等区县的试点工作进行点评,并对后续的项目推进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是领导讲话。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先生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提出工作要求。

会议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主持。限于篇幅,这里将三位专家的点评要点和尹后庆主任的讲话要点分享如下。

一、黎加厚先生

在各区县的交流中,我听到了如下一些关键词:课堂、教学、个性化学习、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让我想起了上一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和上次相比,我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深入到教育的内核。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相信这个项目完全可以做。

虹口区介绍了两年来他们做的事情,我感到他们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而且做了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他们将“电子书包”的应用和微软即将推出的win8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值得其他区县借鉴和参考。当然,虹口区也要特别小心,在后续的实践中不能走错了路。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到虹口来学习,从这里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如果我们自己走偏了,就会影响很多地区。

在项目实践中,关键不是设备,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习惯的变革。要想让这个项目深入持久地做下去,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前所未有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误。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徐淀芳先生

这个项目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信息化课程环境,二是学习方式转变。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扣住这两点去做。这是一个短周期的项目,要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有全面性的进展是不现实的,因此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去做文章很重要。

刚才虹口在项目汇报中,提到了电子教材的开发以及版权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只是在这些点上去做实践和探索,就不会涉及到版权的问题。在现阶段,版权问题还不是我们这个项目的关键问题。我希望这个项目在“转变学习方式”上能够有所突破。其实转变学习方式本来就是二期课改提出的目标之一,在信息化环境还不是很充分的时候就提出来了,从这些年的实践情况看,要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今天,又增加了“信息化课程环境”这一新的变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更加困难了。

项目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反思非常重要,需要更多、更深刻的反思,不能理想化地想象这个东西的好。

同时,要加大研究的力度。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资源紧缺,但我们真的缺乏资源吗?在我们的周围,有海量的资源闲置在那里!我们缺少的是对现有资源的研究和判断。有一位教师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换了一个教师之后认为不合适,要开发新的资源。这位教师为什么认为不合适,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都少有人去研究,更拿不出实证性的数据来。

项目研究,最后取得了研究成果固然可喜,通过研究证明某些路径走不通,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会放慢节奏,减少功利,多做一些对未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益的事情。

为今后项目推进工作提如下两点建议:

第一,“转方式,先转精神”。这是我在城市道路的一个广告牌上看到的,用在项目研究上也是很合适的。做项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自己要明白,并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持续的、深刻的反思,而不是让别人反思。先转自己的精神,而不是别人的精神。

第二,项目定位一定要清晰,政府层面、区县层面、学校层面要做到怎样的程度,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这样在做起来才会减少茫然。政府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基本的环境、基本的队伍、基本的资源等方面的保障,不能包办代替。

三、张民生先生

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虹口和闵行两区立意高、推动力度大,都很不容易,要给予积极地支持和帮助。特别是虹口,所承担的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更要全力予以支持。

下一步如何做?我看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有前瞻性,二是要务实。

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没有前瞻性不行。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对经济运行、项目研究等提出基本的模型,以此来帮助决策,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教育到今天还谈不上科学,关键在于没有数据,或者说有很多数据,但缺乏整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今天,我们希望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系统”,希望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快速分享不同学生的学习心得,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实现?显然就是新信息化。这些年中国兴起“先学后教”的热潮,美国出现了“翻转课堂”,如果仔细分析,两者的实质都是“先学后教”,两个不同的国度,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里。课堂教学改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先学后教”,这不是偶然,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都需要有前瞻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运用于我们的课程改革之中。

关于务实,很赞同淀芳主任的观点,重视研究与加强反思都非常重要。过去有不少项目,推进的时候轰轰烈烈,但过了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了,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反思和研究,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因此而给人们提供了反对教育改革的理由。

面对新的电子产品,我们拿到手之后经常搞不太明白该如何使用,但孩子们却能非常快捷地掌握,原因何在?因为现在的电子产品比较符合孩子学习和认知规律,他们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学习的。遇到一个功能键,尝试着用一下,发现不对头换一个方式再来尝试,几次试验之后很快就掌握了。项目推进,也要注重一线的探索和实践,不探索不会去学习,不学习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要避免形式主义,要鼓励多元化的实验,要多做有用的事情。

四、尹后庆先生

今天这个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围绕“信息化课程环境与学习方式变革实验”这一项目而召开的。我不太赞同“电子书包”这样的简称,因为它没有准确揭示这一项目的内涵,还容易对人们产生误导。

925日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说过这样一段话:信息化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结构性的影响还没有到来。对于教育来说,我们有400多年历史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结构,有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机构……等等,这些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改革与推进,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探索,就有可能带来结构性的影响。

在推进信息化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要避免被开发商推着走的现象发生,要根据自己对教育信息化的判断和实践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相应的软件和资源。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化,不能像工业流水线那样进行简单的流程管理,教育不是简单复制的产品,优秀教师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去经历和体验,才会发挥其效应。

信息化融入教学过程,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在同一个空间环境里的交互、相互点燃思维的火花,共生发展,这是基础教育的特质。

虹口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其最大的价值不是达到什么成果,而是面对那些问题,用什么办法去尝试解决,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暂时不能解决,接下来该如何做,等等,这些过程中的所有时间,都是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都是一种创新性的经验。把这些过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本身就是项目的价值所在。

信息化融入教学,教与学的统整要再造。要观察学生面对信息的不同反应,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眼光要发生变化,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的目标。

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对本项目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把遇到的问题梳理出来。刚才仇勇平提出了虹口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几个瓶颈问题,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梳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