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醒中的教育

(2012-10-17 07:12:51)
标签:

自主发展

规范要求

矛盾冲突

育儿

分类: 教育故事

    这几天,林爻在《中国青年报 》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人们的热议。除了网络媒体的关注之外,一些报刊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这篇发表于1010日、题为“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的文章,讲述了一位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对孩子开学一个月来的学校生活所产生的担忧和恐惧。先请大家阅读这篇文章,最后我再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

 

在被朝阳染成金色的清晨,三两成群的孩子不断地、在被警戒线隔开的小小通道里或快或慢地向小学校门走去。

在这群孩子中,一个纤细的小女孩的身影一直被我的目光锁定着。背上那个跟她身材相比显得十分巨大的书包,让她不得不用力把身体往前探才能保持平衡。

这个小小的女孩就是我6岁的女儿。

一个月前我坚定地把她送入了小学校门,用每天清晨亲手烹制的早饭、傍晚的第一个微笑作为礼物,庆祝她人生中重要的成长。

然而,随着小学生活的真正开始,我的坚定却变成一天浓似一天的疑虑。

一进校门的下马威

我用了6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让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

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我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

几十年前,自己也曾经是一名小学生,知道学校里最大的规矩就是整齐划一,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张扬个性,依此推断,现在的孩子即使不能张扬,至少也不至于被压抑。

没想到仅准备学具一项,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开学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份极为详尽的PPT,对买什么样的本、笔、文具袋、文件袋、舞蹈鞋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每一本书、每一个本包什么样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写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写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那个周末我们奔波在家附近的几个大超市和批发市场里,采购着老师开列的各项用品,一项项地落实。

没想到,很多孩子的用品都不合格,也包括我女儿。

那天回来,女儿着急地怪我:“为什么不给我买一双白色的舞蹈鞋?”

因为女儿一直在学舞蹈,家里有好几双规范的芭蕾舞舞蹈用鞋。怎么会不合格?

女儿说,老师交代了一定要买白色的,前面是宽宽的松紧带而不是细鞋带的。

“又不是上台表演,平时上课用,有必要这么统一吗?”几天的奔波焦躁,让舞蹈鞋成了压垮我的“那根稻草”,“就穿这个,不用非得换。”我生硬地对女儿说。

女儿没出声,我转身一看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脸上写着焦急和恐惧,小声对我说,“有小朋友已经挨批评了。”

我怎么可能让刚刚上学的女儿因为这点儿小事就受到责备,怎么能让她这么无助?!

我立刻起身带着女儿到老师推荐的商店去买了合乎要求的舞蹈鞋。

女儿的心情平复了,但是我却异常难受,我不停地问自己:是我错了吗?

“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观一开学就碰了壁

我用6年学会了等待,明白了孩子的成长是“三分教七分等”,但是这一个月,我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脚步。

因为明白学龄前的孩子应该以游戏为主,所以,一直坚持没让孩子上能学更多知识的学前班,孩子的小手主要用来使用剪刀等各种工具,她手中的笔也更多是用来画画的,很少写字。

上学了,写字成了必须的一课。知道孩子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孩子写字的时候我会格外用心,我认真观察她,她每写一个字的时候都很努力,一笔一画地、很用力。虽然每一个笔道还歪歪斜斜,因为用力很猛所以页面看起来不干净。看着她这么认真,我知道她一定能顺利度过这一关。

但是,没过两天就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孩子的书写很不好,家长监督孩子把每个字写好。”

书法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刚上小学不到一周就要求孩子把字写得横平竖直、像模像样,可能吗?孩子不是神童就是得从幼儿园抓起。

看着孩子认真而痛苦的样子,我在想:我所学会的“等待”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为什么给孩子带来了比别人更多的痛苦?如果不对,那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呢?

“只有服从没有商量”的家长生活

我用了6年试图让女儿明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互相尊重。我也深知,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首先要对她尊重,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颐指气使,不能因为自己是成年人就乱用权威。

但是,经历了这一个月的学生家长生活,却让我不得不忧虑。

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学校在出入校门方面有着极严格的管理,没有特殊的情况,家长很难看到孩子平时在学校的状况,也很难了解老师与孩子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但是我仍然充满疑虑。

从开学起,老师就与家长间创建了短信沟通的渠道。看到老师长长的信息,再看里面详尽的各种要求,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很辛苦,父母两个人管一个孩子都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更何况一个老师要管理全班40个同学。于是,我在收到信息后会回复老师信息已经收到,并由衷地表示感谢。

没想到,两天之后,老师给所有家长发了一条信息:接到老师的短信通知,不需要回复的不必回复,需要回复的会特殊说明。

接到短信突然一愣,缓过神来再读每天必到的短信,发现老师的短信虽然多以“家长好”开头,以“谢谢合作”结尾,但是通篇看下来基本都是各种命令,比如,“明天必须带……”“今天有孩子本上没有家长签字,请注意”等。

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只有“下达”没有“上传”的渠道,老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商讨”只有“服从”的方式。

老师跟家长的沟通尚且如此,对孩子会不同吗?

热爱集体的“小红旗”是家长买的东西换来的

还有一个困惑,我用了6年让孩子明白礼物不是做事的动因,所以,我尽量不把获得礼物作为让孩子做事的交换条件。

但是,这些天女儿已经用“小贴画”成功地换回了两块橡皮,又用几张印着图案的小纸片换回了一块棒棒糖,她还在一个小本子上积攒着另外一堆“小贴画”,据说攒够了10个就能换回更大的礼物。为了让孩子自己在班级墙上“热爱集体”一栏中插上更多的“小红旗”,我们给班里买了绿色植物、餐巾纸,送去了美化墙壁的墙贴、参与本该由学生自己参与的班徽设计……

与现代教育观尖锐对立的教育方法在我女儿入学后都在硬生生地发生着。

再过6年,这所名牌小学能还给我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孩子吗

这些年社会舆论不是一直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吗?可是你去小学里听听课就能发现:下课会有人喊,都去喝水上厕所了,大家听令而出;上课都把小手交叉放在课桌上;回答问题都把手举得一样高;打开书包所有孩子的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都是2H的,连笔尖都要一样的粗细;连书皮上的名字都要一种式样写在同一方位……

如此的整齐划一,6年后,我的女儿怎么可能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

我一直坚信一位教育家的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我们头脑里的东西强势地倒给孩子,而是唤醒他的灵魂,激发他体内巨大的创造力。

我已经用6年尽力把我身边这个孩子当成一个比我小一号的人,了解她的内心,同时也让她体会我的内心。现在我怀着满腔热情把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送到了学校,我期望学校能比我做得更好,让这么一个小小的孩子沿着她特有的生命轨迹长大、长高。

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现在,我有些恐惧了。

 

读这篇文章,我有几点感想:

第一,学段之间的衔接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学校、小学的孩子进入初中、初中的孩子进入高中……学段的每一次变化,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考验: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规则和要求……等等。新生进校之后,学校不用急吼吼地让学生立马开始新的课程、新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之中,应该拿出一段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校。在安全无忧的环境里,孩子才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学习;在明了各种规则的基础上,孩子们才能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这没有一定的时间是很难做到的。

当下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一致性”。每个学段的学校都在思考设计本校的课程、教育内容,但很少去考虑前一个学段做了什么,后一个学段需要什么。结果造成孩子在前一学段里学到的一些好的习惯没有得到继承,后一学段需要的东西学校里又不重视。每个学段都花费了不小的精力,但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这位家长的苦恼和忧虑,就是因为不同学段之间教育缺乏一致性而导致的。

第二,自主发展与规范要求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家长用了6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让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这样的做法错吗?没错。教师面对的是40个人的班级,在开学之初希望能够做好“规矩”,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这个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因为两种教育观的差异,导致了在教育行为上的反差,让家长很不舒服。

对此,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改进的:一是家长自己要意识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巨大变化,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主动地去适应这样的变化。相比较之下,孩子适应的速度要比家长快很多,家长本身的适应显得更加重要。二是主动和任课教师做一些沟通,或者通过家长委员会的途径和学校做一些沟通,从探讨的角度来分析孩子进校之后的教育问题,取得相互之间的理解。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明白涉及到孩子今后公民素养方面的行为习惯,要有非常明确地要求予以规范;像芭蕾舞鞋的颜色选择、包书的书皮颜色、笔尖的粗细等事情,要给孩子留下一些自主的空间。没有一定的规范,也就无所谓自主发展;规范太多太滥,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把握好度不容易,家长和教师如果能够互相配合、形成共识,事情将会好办很多。

第三,教育的转型发展,需要家长的觉醒

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实现“一致性”。这位家长努力培养孩子的行为背后所孕育的教育价值观,与我们今天教育系统所倡导的教育核心价值是完全吻合的,如果有更多的家长都持有相同的价值观,教育变革的速度必将大大加快。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这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这种教育方式之间的碰撞,不是一件坏事,很有可能促进教育的进一步觉醒和转型。当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在他人的眼中看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身教育得失的时候,教育转型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