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评审会

(2012-10-16 06:46:23)
标签:

物理专委会

物理论坛

论文评审

特点

提醒

分类: 会议纪要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直在上班。前面的一天半是全国成人高考,虹口有十个考点,对我们的考务工作是一次大的检阅。周日下午,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又举行了2012年度物理论坛的论文终审工作。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常生龙、副秘书长汤清修,特级教师张越、张茂昌、张主方、刘齐煌、刘明、瞿东、冯容士、耿海成、蔡吟吟等,作为本次论文的终审评委,参加了14日下午的评审会。

“上海市物理论坛”是物理专业委员会创办的一项品牌活动,每年度举办一次,今年是第五届。每一次的论坛,都吸引了全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众多物理教师参与。在年初的物理专委会年会上,我们确定了本年度论坛的主题是“读书,改变物理课堂”,另外还有两个长期论坛题目:一是作业研究;二是实验教学。

在本年度的论文征集活动中,我们共收到了高中组论文119篇,初中组论文141篇,教研员的论文5篇,课题研究成果12项。对收到的论文,我们采取了区县教研员交叉评议的方式,对论文进行初评,选出高中37篇、初中46篇论文进入终审。物理专业委员会将这些论文分成高中、初中、教研员和研究课题三个组别,每个组均安排了三位特级教师先进行盲评,然后在14日的终审会议上进行小组综合评议,确定各个组别的论文等第。111日,物理专委会将召开2012年上海市物理论坛,邀请部分获奖的教师进行论文交流,并开展学术活动。

从评审的角度看论文和课题研究,有几个特点:

一是有些区域和学校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有一所学校,八位物理教师本次提交了9篇论文参评,人人都参与其中,热情很高;虽然初中只有两个年级开设物理课,物理教师数量不多,有的区还是提交了二十多篇的论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研员对教师的要求是认真的、到位的。希望其他区县的物理教师和教研员,要向他们学习。

二是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水平有所提高。向以往几年相比,教师撰写论文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课题研究报告的规范性明显改善,说明一项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就会在教师群体中产生一些影响,让大家逐渐水涨船高的。这也给了物理专业委员会很大的信心,鼓励我们将这件事情继续做好。

三是有不少教师读书的热情很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了不少书,不仅能够将书中的一些精华记录下来,而且还能够为我所用,将相关的内容迁移到自身的学科教学之中,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一定会影响一批学生也爱上读书的。

在评审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希望各位教师在今后的工作和经验总结时加以注意:

一是要会写命题作文,不能信马由缰。本次论坛论文征集的主题是非常清晰的,一个年度主题,两个长期主题,都在年初通过教研员传递给了各位教师。但有部分教师提交的论文明显偏离上述的三个主题,有几篇论文其实写的还是不错的,但因为不符合论坛主题,只能忍痛割爱(当然,对几篇质量高、但偏离主题的论文,我们还有其他方面的推介)。

二是要扣住主题来写。本年度论坛的主题是“读书,改变物理课堂”,这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读书,二是课堂改变。教师在写的时候,既要写出自己读了什么书,有哪些方面的启示和收获,又要介绍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实践,并使自己的课堂发生变化的。有一些老师仅仅写了一篇读后感,或者是罗列了书中的一些观点,这就是没有扣住主题。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学科的论文,最为关键的是课堂的实践: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制定了怎样的改进计划,确定了实施路径和举措,取得的成效和变化……结合一定的教育理论来阐述这些变化,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获得豁然开朗之悟。有一些论文,在理论方面阐述的太多,实践方面要么没有涉及,要么简单提过,要么和理论阐述对不上号,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难得到评委的青睐。如何结合自己的实例,把自己创新的、自己设计的东西讲出来,这个很重要。

四是案例缺乏典型性或者新颖性。有一些论文努力去理论联系实际,但所附的实践案例,要么缺乏典型性,要么缺乏新颖性,大都是别人已经做过的,或者已经被别人多次阐述过的问题,作者自己缺乏独创性的实践经验。这样的论文很难得到较好的名次。

五是亮点不突出。写论文和口头讲述一件事情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教师写出来的论文,就像记流水账那样,平铺直叙,亮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

    六是头重脚轻。这是撰写论文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论文的题目写的很大,但论文的内容又非常的具体和细小,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