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十六年前的运动会

(2012-08-22 07:26:57)
标签:

澄衷高级

校史资料

运动会

宗旨

项目

体育

分类: 校园一瞥

昨天在澄衷高级中学,看到了一份七十六年前的运动会节目单。这是一份对折四页格式的节目单,将运动的举办者、时间、宗旨、仪式等描述的非常清晰。今日看来,依然给我们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七十六年前的运动会运动会节目单的第1页与第4

七十六年前的运动会运动会节目单的第2页与第3

现从节目单里挑选一些内容和大家分享:

其一:运动会的宗旨:

将平时的成绩,请大家来批评;但求体育普及,不计纪录的高低。

今天,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奥运赛场,聚焦在那些竞技项目上时,体育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其实更值得我们不断地提醒和反思。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如何在学校里得到有效的落实呢?在当时的上海私立澄衷中小学校,设立有体育部、教育部、训育部等中层组织机构,直接受校长领导。将体育与政教(德育)、教务(智育)并列,凸显了体育的育人地位和作用。

澄衷一贯重视体育。有两个故事能够非常典型地说明体育对人的身心素质的作用。

第一个故事是澄衷的学生胡适提供的。1905年到1906年,胡适曾在“澄衷学堂”就读,他在1906319日的日记中作如下记载:“上午第二时体操,列一长蛇阵,先蜿蜒作螺形,复迤俪伸开仍成一字形。离合变化,颇饶趣味。” 1931年,胡适公开发表《四十自述》,中有较大篇幅回忆他在澄衷学堂的学习和生活,也说到体育:“我小时身体多病,出门之后,逐渐强健。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在梅溪和澄衷两年半之中从来不缺一点钟体操的功课,我从没有加入竞赛运动,但我上体操课,总很用力气做种种体操。”

第二个故事是1917年任澄衷校长的曾慕管先生讲述的。在《普及教育议》这篇长文中,他讲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澄衷某生,在学数年,去岁忽来告退;本年秋季始业,其父重请插入原级。问其故,则日:‘吾父爱孙甚,以学校注重运动,恐伤身体,每周教授四课,读书嫌少,故请退学,转入私塾。不图一年之中,病愈多而体日赢,课弥旷而学弥退。兹故复来。’噫!此非细事也可以见矣。”

其二:运动会的项目:

从节目单上可以看出,运动会共有39项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体操和舞蹈类,包括劳工舞、队列变换、丹麦操、菲律宾舞、器械操、水神仙舞、燕青拳、仿效操、乐器仿效操、健身球体操与游戏、国防游戏、工力拳、节拳、钓手体操、推小车游戏,等等。

二是田径运动,包括推铅球、5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800米跑、1500米跑、800米接力跑、80米跨栏、垫上运动、跳远、跳高、双杠、跳箱、敏捷训练、三级跳远、撑杆跳高,等等。

三是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展示,包括所有学生的八锦缎会操(1500人)、小学高年级组的太极拳(390人)、中学全体的国术(脱战拳,360人)、中学全体的大众徒手叠罗汉(包括中山精神、飞来峰、风车、众山皆应等,360人)。

澄衷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查,是由四方面的内容组成的:分别是体操30%,田径40%,体格15%,品行15%。每一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有不少体育活动,不是规定的项目,但学校也要求学生达到最低的限度。包括原地跳远、三连跳远、四跨跳远、篮球投篮、足球踢门、篮球双手掷远、篮球单手掷远、足球踢远、棒球掷远、云梯、立棒、吊索、软梯、肋木、窗格、垫上运动、单杠、双杠、跳箱,等。

正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可选择的、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保证了学生都有机会投身于体育之中。

其三,难得的校史资料

运动节目单本身作为校史资料,保留至今非常不容易,给大家了解当年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多的线索。

其实,澄衷还有很多校史资料可以佐证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体育的关心。这里有两份澄衷的校史记载:

一是关于运动会来宾数量的:

19121026日,开运动会,来宾2000余人。

19131026日,开运动会,男女来宾约4000人。

191418日,开运动会,男女来宾4000余人。

191659日,开运动会,来宾5000余人。

……

二是学校大事记中的相关记载:

1916年:227日,本校足球员胜沪杭甬铁路足球员于本校操场。34日,本校足球员与圣芳济学校足球员赛于本校操场,未决胜负。311日,本校队球员全胜清心实业中学校队球员于本校操场。318日,本校队球员与圣约翰大学队球员比赛于本校操场,本校败。325目,本校队球员与圣约翰大学队球员再战于圣约翰球场,又败。

……

比赛自有胜负,但比赛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胜负。从体育的视角来看当年澄衷的办学和教育思想,确实能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在课程改革深化推进,内涵发展成主旋律的今天,深入研究名校治学的历程和经验,并结合现实加以借鉴,或许可以使我们走的更加稳健、更加坦然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