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爱
(2012-06-30 07:38:28)
标签:
受宠爱做可爱状爱的施受爱的能力爱的意识文化 |
分类: 教育漫谈 |
在教育领域中,“爱”是常常被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并在各种场合中被广泛地运用。但事实上,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在日常教育中,经常遇到两种以被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爱。
第一种是受宠爱。父母关照自己的孩子、教师面对得意门生,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宠爱。受到宠爱的孩子,被动的接受多过主动的施予,双方之间不是一种在爱的力量上势均力敌的平衡关系。孩子被家长或者教师所左右,从本质上说,孩子是爱上了自己的受宠,爱上了自己的感觉。
第二种爱是做可爱状。孩子和父母、教师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为了能够迎合父母或者教师的要求,博得他们的欢欣,孩子往往宁愿牺牲自我,在父母或者教师的面前做可爱状。
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就会发现,这两种自以为是的爱是屡见不鲜的,很多家长和教师始终沉浸在其中自得其乐。但正是类似这样的“爱”,让很多孩子失去了自我,他们将自己的价值交给了父母、交给了教师,他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委曲讨好,他们沉湎于宠爱之中、不思进取,从而使得教育失去了活力,也导致了很多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真正的爱,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第一,爱一向是各方共同的施与受,即使时间上不同步,但基本精神必须要保持一致。父母单独给予孩子的,不是爱;教师单向向学生付出的,也不会是爱。无论是父爱、母爱还是师爱,都应该是在各方共同施与受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父母和教师爱孩子,表现在他们关心、照顾孩子的茁壮成长;孩子爱父母和教师,表现在他们尊重父母和教师的这份关心。在教育中,爱、关心照顾、尊重三者紧密相连,共同发力。这就是爱的最佳形式。
“爱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如果我们爱自己,自然也会爱别人。爱自己是:即使觉得自己很讨厌、很笨或者很难看,我也依然爱自己。爱自己是一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唯一力量。爱自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那些被宠爱的、做可爱状的人来说,他们很少关注到自己,很少有机会培养爱自己爱的能力和爱的意识,因此在家庭或学校中也很难得到无条件的、真正的爱。
爱的意识的培养,正是从爱自己的过程中,逐渐拓展出去,以实现对他人、对自然、对世界的爱的。
第三,真正的爱,不会让人尚未行动就能早早体验美妙的感觉。只有付出行动之后,它才姗姗到来。在教育上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先去耕种,必须耐心等待,才能收获果实。这种等待会很久,甚至收获果实的人也许不是我自己,而是孩子的孩子。因为在教育中,爱的效果总是延时显现,而且会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
前一段时间曾收到一位在学生时代受助过的孩子的一封信,孩子在信中说:最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就是每次受助的时候所举行的仪式,以及在会上所讲的那些违心的话语。我也参加过几次这样的活动,能够深深体会到这种太过形式化的“捐赠仪式”对孩子心灵所带来的伤害,以及急切地想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爱”的那份功利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