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代的旁观者·读《旁观者》

标签:
德鲁克原始趋向自我管理如何学习岗位职责文化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德鲁克《旁观者》一书有感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一生著述颇丰,他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他的各种著作中,有一本书非常特别,那就是《旁观者》。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但德鲁克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一生,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选取了20世纪不同年代的15组人物,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国难财”的奥地利人克伦兹、德鲁克的“只是个笨老太婆”的奶奶、让其“无可救药地感染上教学的狂热”的小学教师埃尔莎与苏菲、一个真实的弗洛伊德、有着优美动人的声音的女伶玛丽亚·米勒和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远近驰名的美国外交天才基辛格和他的恩人克雷默、被比喻为怪兽与绵羊的汉斯和谢弗、英国最后一个异议份子诺埃尔·布雷斯福德、《时代》以及《生活》等杂志的创办人鲁斯、通用的掌门人斯隆、荒野上的先知富勒和麦克卢汉……等等,多维度、立体式地呈现出他们的面貌和性格,而德鲁克自己管理思想演变的足迹,就隐含在对这些人物和故事的讲述之中。你可以从书中读到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顾客导向与创造顾客、结构追随策略、效能与效率、知识工作与知识员工、分权化、知识组织与知识社会……等一系列的管理概念,这些大都是德鲁克的创建。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概念产生的缘由,也可以从中窥得一斑。
一
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是什么?黄武雄认为主要就是三件事:维生、互动、创造。德鲁克在这三个方面,都是世人的表率。
在维也纳长大的德鲁克,完全可以凭借父亲的社会地位,在当地得到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但他没有这样做,很早就确立了远离维也纳,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志愿。他非常努力,对认准的事情会坚持不懈地去将其做好。在他的一生中,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各种社会的动荡,但始终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个维生的高手。
互动的能力,在德鲁克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旁观者》一书介绍的15组人物中,既有风趣幽默、善于交流的人;也有性格孤僻、很不合群的人。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人物,都能够和德鲁克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想到了自己,如果到一个陌生的场合,面对陌生的人,常常就找不到话题,感到非常的尴尬,这实际上就是互动沟通能力欠佳的具体表现。今天的青年,因为迷恋于网络和手机的交流,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更成问题。
德鲁克的创造本领就不用多说了。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和创造着。1950年代初,他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他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德鲁克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还有那一系列的管理学概念的建立。难怪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二
教育界有一个口号:教是为了不教。管理界也有一句话: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管理。
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就得学会激发自己的下属进行自我管理,就像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一样。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学的前提,就是要对学生的能力、个性特长等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设计各不相同的路径,让他们能够时刻看到自己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不断增添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让下属自我管理也是如此。管理者要能够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并为他们定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针对每个人的弱点,定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弱处的牵制。
要将这件事情做好,对于管理者而言,需要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下功夫,去发现他们的长处与弱项,而只是漫无目的地针对“人”这个抽象的概念,空泛地提出一些要求,制订一些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为管理而管理,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的。
认真阅读《旁观者》这本书,你能体会到德鲁克自己在“具体的人”身上所下的功夫。
德鲁克那“只是个笨老太婆”的奶奶,在整理碗柜的时候,喜欢把“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分开,分别放在两层,并贴上标签。在德鲁克的眼里,这“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简直是第一个电脑程序,把厨房碗柜里的东西“不需要的”和“不能用的”都区分开来,实在是一种“完全信息系统”。
富勒到本宁顿学院演讲,德鲁克担任主持人。原本计划让其讲45分钟,但富勒一开讲,就刹不住车了,从晚上八点一直讲到凌晨一点还不肯罢休。如果您遇到这样的演讲者,会有怎样的感受?在德鲁克的眼里,“像是躺在言语的按摩浴缸,在那温暖的漩涡中放松,同时享受那种不断流动、刺激的感觉。”
德鲁克之始终对任何人都怀有好奇心和关爱之心,愿意走进别人的内心,去发现别人有趣的地方。正是这种对人的观察方式,使得他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到别人的心理活动,恰当而及时地予以沟通和交流。德鲁克具有如此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也是值得每一个管理者认真学习的。对于管理者来说,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记住德鲁克对人对事的观察方法,像他在自序中提到的一样“从不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从而激发人们自我管理的激情。
作为一个教师,也当如此啊。
三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很值得回味,这里例举两个。
故事一:如何学习
12岁那年,德鲁克有一次旁听奥地利著名钢琴家施纳贝尔给同学的姐姐上课,当时这个名叫利奇的14岁女孩已经以技巧娴熟闻名维也纳。
上课的头一个小时,实在是再平常不过了。施纳贝尔先要同学的姐姐弹上次指定的作业,然后请她把某一个乐章再弹一次,再针对另一个乐章问问题。
之后,施纳贝尔说:“利齐,你知道吗,这两首曲子你都弹得好极了,但是你并没有把耳朵真正听到的弹出来。你弹的是你‘自以为’听到的。但是,那是假的。对这一点我听得出来,听众也听得出来。”利齐一脸困惑地看着他。
“我告诉你,我会怎么做。我会把我自己亲耳听到的舒伯特慢板弹出来。我无法弹你听到的东西,我不会照你的方式弹,因为没有人能听到你所听到的。你听听我所听到的舒伯特吧,或许你能听出其中的奥妙。”他随即坐在钢琴前,弹他听到的舒伯特。利齐突然开窍了,露出恍然大悟的微笑……
德鲁克突然领悟到:“我可以从成功的表现中学习。”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从成功的范例中学习更加重要。
从此以后,德鲁克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老师。他不遗余力地在探访他们的身影,观察他们教学的方式,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一听说谁是“大师级”的老师,德鲁克就会设法溜进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旁听、观看。若是不得其门而入,也设法问学生,看这位老师是怎么教的,他成功的地方在哪儿。因此,多年来,“教学观摩”一直是德鲁克最大的喜好。好比看精彩的运动比赛,绝无冷场。
故事二:岗位职责
德鲁克在一家大保险公司担任一年的证券分析师之后,于24岁那年加盟伦敦一家投资银行,担任三个合伙人的行政秘书(助手)。尽管三个合伙人中年轻的两个天天夸奖德鲁克,但三个月后,那个年龄较大的合伙人弗里德伯格把德鲁克叫去他的办公室,毫不留情地对他说:“你刚来这里工作时,我没有关心你,现在也不是很关心你。不过,你甚至比我想象的还要愚蠢,而且你比自己有权做的还要愚蠢。”
这顿批评让德鲁克直发愣。弗里德伯格继续说:“我知道你以前在那家保险公司证券分析做得很好,但是,如果需要你做证券分析,那么就会把你留在那里。你现在是合伙人的行政秘书,而你却仍在做证券分析。要在新岗位上发挥效能,你现在应该做什么?”
他让德鲁克在下一个周二交上一份书面报告,说明应该如何做好行政秘书这份工作。周二,德鲁克去见弗里德伯格,他看了一眼报告说:“其中说到的,只有80%,另外少了20%。”德鲁克为这份报告忙了一个周末,自以为已经尽善尽美了,没想到弗里德伯格依然不满意。“德鲁克先生,我们付你薪水,你不是该知道这最基本的事吧?”
德鲁克这才猛然想起他是他们三合伙人的行政秘书,弗里德伯格问的是他该为这三个合伙人做什么。德鲁克写道:“答案很明显:我必须协助弗里德伯格先生更有效率地做他最喜爱的事,也是他的专长——交易。”德鲁克回忆这个经历时说,从那以后,每到一个新的岗位,我总是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新的岗位上,我现在应该怎样做才能发挥效能?”
《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 [美]彼得·德鲁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