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学是我区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在探索“导师制”的教育实践中,有了不少的经验和体会。最近他们拟汇编一本书,取名《“三全导师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他们最近五年的实践探索做一个总结。学校希望我能够写一篇序言,于是有机会提前阅读了书稿,对学校的实践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其实,将“导师制”表述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有点问题的。在教学的五环节中,“辅导”这一环节最为基本的制度就是“导师制”。但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辅导”这一环节普遍不大重视,很少有学校去实践和研究。很多学校将教师免费给学生提供的补课称之为“辅导”,更是大大曲解了“辅导”这一教学环节的本意。鲁迅中学坚持实践的“导师制”,是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因为少有人去实践,所以这里用了“新型师生关系”的说法,意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希望更多的人去实践。
下面是这篇序言。
导师制: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鲁迅中学,是上海市虹口区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校以来,始终将鲁迅先生的“首在立人”作为办学思想,将“立人”核心标准——爱、诚、进、韧,融入到学生人格的培养之中。
最近五年来,学校在“首在立人”思想的引导下,积极探索“教师辅导制”,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位辅导教师,助学、引导、重人生指点,推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丰富教师辅导的内涵,确立了具有“三全”特点的导师制,并坚持到现在。
“三全”的含义如下:
全员:全体教师参与。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整体协调,确定辅导教师名单,做到在学校里“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
全覆盖:覆盖全体学生。学校从高一至高三每个年段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位导师,除了得到家庭、班主任的关心外,他们又多了一位“良师益友”。三年的高中生活,导师与学生携手共成长。
全方位:全面指导学生成长。做学生全方位的导师,给予学生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职业导航、人生规划指导等,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探索和实践,鲁迅中学的“三全导师制”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的密切,这在今天尤为重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非常关注对大脑认知系统的研究,现在发现,学习并不是从大脑的认知系统开始的,而是从大脑的自我系统开始的。信息借助各种感官进入大脑时,自我系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它决定了是否要关注这些信息,也决定了是否把这些信息推进到认知系统。
通常情况下,人通过各种感官中接收到的信息,有95%被自我系统屏蔽掉了,只有5%的信息能够进入到认知系统中。人所选择接受的这5%的信息,与其和环境之间、和周边的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直接相关,如果一个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非常温馨的环境,同学们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关系,对老师以及讲授的课程也是充满欢喜和期待的,那么这个环境里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就容易被学生感知到,并推送到认知系统中成为学习的要素;反之,学生的自我系统就会自动屏蔽周边中的各种信息。
“三全导师制”在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温馨情趣有效的课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建立对课程的兴趣、以及和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信任关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反映出他和世界的关系状况,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和同学之间的认同感反映出学生和他人的关系,这些都是学习能够发生的基础。关系第一,知识第二,不将这些关系建立起来,学习就很难发生。
第二,有助于促进高中和大学的衔接。
三年前,法国国民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的高中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高中教育改革的三大目标:更好定向、更好辅导、学好外语。所谓更好定向,其实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所谓更好辅导,即要求学校对每个高中生实施个别辅导,以保证他们学业成功。具体而言,从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校要对学生实施每周2小时的个别辅导,为在各学科及学习方法上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知识,制订学业和生涯规划。
我们国家的高中,现在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两点。在整个高中三年里,学生始终在努力为了考出一个好的分数而拼命读书,兴趣特长是什么,不光教师和家长说不出来,学生自己也说不出来。到了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少有人根据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和生涯的规划来选报高校,都是根据自己考试的分数,看能进入那一个档次的大学。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高中教师对学生全方位、有目的的辅导也是比较少见的,以至于学生出了问题,教师和家长往往一脸的茫然,事先看不出一点端倪来。
鲁迅中学的“三全导师制”,关注对学生全方位的辅导,包括了心理疏导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这是一个很值得赞赏的制度。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己要懂得社会上各种职业的特点,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些职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求教师要具备较丰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波动,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如果这项制度深入推下去,必然会帮助学生在高中期间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促进高中和大学的良性衔接。
第三,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凝练与形成。
鲁迅中学正在积极推进以“弘扬鲁迅精神,突出‘首在立人’,传承鲁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建设,努力实现培养健全人格和实践能力公民的教育理想。“三全导师制”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凝练与形成。
创建学校特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特色”的载体是学生。学校特色建设的起点,在于对学生的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基于现状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的路径和举措;在于明确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能够超前考虑培养人才的规格并付诸实践;在于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三全导师制”为学校全面把握学生身体发展的现状提供了可能。了解了这些现状,才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出恰当的实践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靠拢。
创建学校特色,必须坚持课程推进。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载体。如果不通过课程来支撑,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丰富课程的资源,要想形成特色是非常困难的。鲁迅的“三全导师制”本身就承担了建设鲁迅系列“立人”校本课程的重任,而且师生共同参与,携手共建,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当“立人”的课程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像血液一般流淌在学校工作方方面面之中,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师生的言行都能成为这一特色文化的形象展示时,学校的特色也就形成了。
看准了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其法宝非常简单,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希望鲁迅中学在“三全导师制”这一教育制度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实践研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多为兄弟学校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