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关系第一
(2012-06-11 07:34:13)
标签:
关系平衡稳定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前些日子,在为《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撰写的卷首语中,我提出了教师应当转变的几个观念,其中第一个观念就是“关系第一,知识第二”。这里,再就“关系第一”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谈到教育这个话题时,总是无法回避“关系”这个词汇。经常出现的关系有以下几个:“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关系”和“教育”,这两个词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关系建立在无条件的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双方可能在年龄、心智、体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在两者之间的吸引力量却是相同的,就像牛顿第三定律所说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就拿亲子关系来说吧,孩子依恋父母,父母同样也迷恋孩子,他们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是没有高下和强弱之分的。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之间的吸引力的内容和力量的强度会有不同的变化,但只要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始终会维持着两者之间力量均衡的状态。
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无不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最基本的标志,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学生对教师的吸引力同样的强大。大家互相欣赏着对方,互相被对方所感染。学生喜欢的事情,老师会充满喜悦地去欣赏;教师所研究的学问,会让学生欲罢不能地去探究。
教育也发生在具有关系的双方之间,但它显然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施教的一方具有资源、视野等多方面的优势,受教的一方则明显地处于劣势的地位。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定义。
在孩子的生活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时时存在着的,但刻意的教育并非一直存在。只有当“关系”面临着失去平衡的危险或者说已经失去平衡的时候,教育才会大展身手。如果人们都在相互尊重中共同生活,彼此相悦,父母和老师因为子女而感到高兴,子女同样因为父母和老师感到高兴,孩子们就能够在这自然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甚至同伴关系中学习到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而不需要额外的教育尝试。
我们现在倡导温馨情趣有效课堂,之所以将“温馨”放在首位,其意义就在于此。“温馨”从物质的层面看,就是学校和班级的环境,要给学生“家”的感觉;从精神的层面看,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双方在彼此相悦之中自然建构学习生活。
令人沮丧的是,今天的社会中,无论是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还是同学关系上,都存在这严重的失衡现象。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过重的压力,让亲子关系扭曲;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不了解和对学科学习的高要求,让师生关系失衡;同学之间为了名次的过度竞争,让同学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施加额外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施加额外的教育,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这些“关系”得到修复,以便最终实现“无为而治”的状态,因此,一定要首先分析导致“关系”失衡的根源是在哪一方,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这方的力量,是彼此双方再次回到力量对等的稳定状态上来。所以,受教育者可能是学生,更有可能是家长或者教师。
更加令人沮丧的是,人们在施加额外的教育的时候,很少有人对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将“教育”的力量全部施加到了孩子的身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胡乱加上来的“教育”力量,不仅不能缓释双方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了双方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关系第一。无论作为家长、老师还是同学,都需要对此有更加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