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聘特约评论员

标签:
特约评论教育常识教育规律教育实践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中国教育报》对这次研讨会非常重视,会前多次和与会的代表进行沟通交流,会议当天,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先生亲自出席并讲话,副总编辑陈志伟先生主持整个研讨活动。观点版主编王亮先生介绍了《中国教育报》重视言论工作的具体举措,以及未来言论着力的方向,给大家很多启示。报社相关版面的负责人也参加了研讨活动。
11位“特约评论员”纷纷交流,畅谈了自己对报社“言论立报、舆论引导、专业引领”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我在会上也做了一个发言,主要的观点如下:
新闻要注重时效性,要及时、鲜活;作为观点或者言论,除此之外还要犀利。刚才大家就此谈了很多,我很赞同,不再赘述。
我个人以为,言论除了时效性的评论或者观点,下面三种情况也应该成为着力点:
一是要重建教育常识。
今天,我们的成人正逐渐丧失教育的基本常识,将教育的重任拱手相让。这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并通过观点和评论等途径加以引导。
育儿,首先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但我们年轻的父母,在结婚之后,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生育孩子的基础性教育,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等到在跌跌撞撞之中悟出了一点育人的道理的时候,孩子也长大了,他也没有机会再去教育其他孩子了。
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生下来之后,将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他人,忙着为自己打拼,在如何教育孩子上下的功夫太少。孩子稍微大一点,就赶紧送到幼儿园或者学校中去,将教育的责任转移给教师。父母应尽的教育责任是什么,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头疼发热等现象,原本这是很自然的过程,孩子就是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来逐渐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但家长对此恐慌万分,赶紧送医院去找医生看。原本的教育常识,通过医生的介入,完全变了样。
教育,需要重建教育常识。
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一个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得出教育政策施加之后效果如何的行业。
就拿当下的中考制度来说吧。当年设计“两考并一考”的制度时,设想是非常美好的,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迎考。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学生负担减轻了吗?不仅没有减轻,而且还有加重的趋势。
不仅仅如此。男生的生理发育年龄平均比女孩要晚一年多,使得很多男孩在初三迎考最关键的时间阶段上,处于青春躁动的状态。再加上男孩普遍不喜欢记忆,结果导致男孩每年的中考平均分数比女孩要低20多分。分数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求学道路上的挫折。如果说今天存在“男孩现象”的话,中考制度设计本身,最值得反思。
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关注些什么,如何按照教育规律来办事?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观点争鸣,或许会给更多的人以启迪,促进他们在教学一线的思考和探索。
一个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社会人,大都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的学段。在不同的学段内,教育是有规律的;从人的整体成长看,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但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少去关注这些规律。小学的老师,一般不会去关心幼儿园的教师的教学,以及幼儿教育的特点,也不大会去关心初中的教师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大家都是各自为战,但往往不同学段、或者同一学段不同年级教师的教育观念南辕北辙,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升上一个新的年级之后,有很多的不适应。
尊重教育的规律,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上。要让更多的人明白,规律是什么,怎么做才是尊重教育规律之举。
三是要倡导教育实践。
顾骏(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先生刚才说:“如果说前几年中国教育界面临的是理念的问题的话,现在面临的是能力问题。即如何去做?能力跟不上,很多事情去做会做坏。”这句话我很赞同。
新课改十一年,教师的培训也做了十一年,但大多数的培训教师并不喜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总是在给教师灌输一些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导致每个人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但具体做事情的时候却“狗咬天,无处下手。”
今天的教师,尤其需要别人给出可操作的示范。因此,挖掘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将这些经验提炼总结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借鉴,非常重要。前几天,我们刚举办了一场“白玉兰论坛”,在这个论坛上,特别推出了四位一线的教师如江源、张亚昀等。我们之所以推他们,所看重的正是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论坛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家对这四位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量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教育实践,会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