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写就的成长故事·读《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2012-05-27 07:23:23)
标签:

系统设计

课程资源

爱与关怀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史沃普《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一书有感

用心写就的成长故事·读《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又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教师。只不过这一次的场景从我们国家转移到了美国。读史沃普的《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一书,给我的深切感受是:尽管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差异,但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

史沃普是一位童书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准在美国纽约皇后区的一所小学开办为期十天的写作工作坊,教班上28位孩子写作。对他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这28位同学来自21个不同的国家,说着11种不同的母语。

很多孩子把写作视为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找不到话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史沃普老师非常善于从学生熟知的事情出发,引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有话可说。

比如:史沃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两个字:“很久”,然后问学生,接下来该写什么?答案显而易见:“再写‘很久以前’”!史沃普告诉孩子们,文字也会觉得寂寞的,它们会悄悄地让你把其他的文字放在它们旁边。

然后,史沃普写了这样一句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师”,让同学们看看还有什么词语可以放在它的旁边?于是,“学校”、“功课”、“考试”……等一个个词汇都出现了。在接下来,学校的后面又可以写出很多,包括学生、教室、食堂、校园……;学生也可以和巨人、巫师、怪兽、外星人……建立联系,没多长时间,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词汇链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来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它写出来了。

我前面曾多次谈到教师在当下要转变的几个观念,其中的一个观念就是“联系第一,记忆第二”。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认知体验和生活经验,要将这些体验和经验整合起来,变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创造过程,关键在于找到一根“丝线”,将那些看似相互独立的经验和实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这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联系的经验和事实越多,想象力就会越发的丰富。

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是史沃普非常关注的。四年级的写作教学中,史沃普老师设计的一个写作主题是“岛”,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岛屿呢?他找来一张张很大的纸张,让孩子们按照自己舒心的方式躺在上面,另一个同学将轮廓描绘出来,然后,按照绘图纸的方式,进行等比例的缩小,以便可以在课堂里使用。接下来是绘画,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岛屿的不同部分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设计?里面一定有孩子们的想法,于是一个个的故事也应运而生了……

到了五年级,以“树”为主题的写作教学,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到中央公园去实地考察多样化的树木,观察一年四季树叶色彩的变化,感受不同树种生长的差异,体验亲自爬树的快乐……一棵大树每天吸收的水分,每年树芽发育的时节,行将枯萎的树干依然具有的坚强生命力,树林中的小动物所构建的多样化生态系统,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沉醉,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自己的身边是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的。

在我们的学校里,按照学生成绩分班,被视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措,被明令禁止。但在崇尚民主、平等的美国,按照成绩划分班级的情况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史沃普老师所带的班级,就是一个资优班,学校对班上的学生给予了厚望。

在资优班里上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需要使出浑身的解数,需要有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善于用审视的目光对待自己当下的教学,找到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史沃普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他记录自己的教学状况,记录与孩子们的沟通和对话,然后反复思考,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孩子的心绪,是否促进了孩子的学习,探求更好的教育方案。

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个资优班,学生情况也是非常复杂的。如前所述,学校处在纽约皇后区这一移民杂居区,孩子们的家庭背景五花八门,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学习的渴望和需求也各不相同。有很多家庭生活艰难,父母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一些家庭处于破裂的边缘甚至已经破裂,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史沃普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理解不同移民种族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孩子开展不同的教育。

这让我想起了各大城市里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这批孩子跟着父母四处漂泊,四海为家。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求学不成问题,但频繁的流动、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还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一个孩子来说,青少年时期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对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和这些随迁子女相比,史沃普教授的这批学生情况更加复杂,因为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度,语言上的差异、宗教信仰上的冲突等等,都是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

史沃普老师意识到,要让自己的教学起到预期的效果,有几个方面的力量是一定要借助的:一是学校的校长。校长对这门课程的认识,直接关系到自己能否继续做下去。因此要多和校长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意图讲给校长听,主动争取校长的理解。二是教授这个班级课程的教师。其中三年级是邓肯老师、四年级是梅尔文老师、五年级是辛顿老师。史沃普的写作课程,经常需要班级的课程教师参与其中,协助他来管理学生,才能够实施下去。但不同的教师对写作课程的理解、对班级管理的理念等有很大的差别,史沃普需要一个个投其所好,赢得他对写作课程的支持。三是学生的家长。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每天上学和放学,都会陪着孩子,愿意为孩子做出更多的努力。对这样的家长来说,最需要给他们提供的是孩子成长方面的一些建议;有些家长自己尚且不会说英语,根本无法和老师进行单独的沟通,孩子成了双方交流的媒介。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设法让他感受到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是愉快且有成效的,对家长提振信心很有帮助;有些家长有着鲜明的宗教信仰,教师在教育他的孩子的时候,就要尊重他们的这些信仰,包括一些角色的扮演,都要兼顾这些方面,以取得家长对孩子、对学校生活的信任感……

正是因为几个方面力量的协调和有效使用,使得史沃普的写作教学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在孩子们进入五年级之后,甚至有出版社给他们预约,将孩子们这一年写作的故事汇集起来,正式出版一本书。为此,出版社还给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写作工具。

    用心去做一件事情,工作中的很多困难都能被自己所克服,身边的很多资源都会被自己整合,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这就是史沃普给我们的启示。

原本只有十天的写作工作坊,最后演变成了陪伴这批学生三个年级的写作长课程,而且在十天的工作坊之后的其他时间段里,史沃普的所有教学劳动都是自愿的,也是无偿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能够不计报酬坚持不懈地陪伴着这批孩子一直走到小学毕业,并且承诺在毕业的那一天送给大家一本集体创作的作品集?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爱”!

和孩子们在一起,让史沃普觉得非常的开心。尽管有的时候孩子并不完全配合他,甚至对他产生误解、恶语相对,也依然改变不了他对孩子的这份关爱。一个暑期没有见到孩子们,他非常的想念他们,以至于在开学的第一天,偷偷地跑到教室的外面,观察一个个孩子历经暑期之后的变化;听说他们对口的中学校风不是很好,他立刻行动起来,搜集皇后区其他中学的入学资料,到这些学校去走访,和负责招生的老师交流,为自己的学生找寻更好的发展机会;在他的努力下,有一批孩子自愿参加少数族裔学生培训计划的甄别考试,他非常高兴,在开考之前亲自跑到考点,在拥挤的人群之中找寻自己所教的孩子们,为他们鼓劲和祈福,并和他们的家长们沟通交流,希望在培养孩子方面取得共识。

史沃普虽然仅仅承担着辅导孩子写作的教学任务,但他并不局限于这些工作。他努力抽出时间来一对一地和学生讨论写作的方案,记录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瞬间,同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觉察孩子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其他问题。他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并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做全面的了解。他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其实更加重要。

一个用满腔的热忱对待所教的孩子、对待自己的所从事的事业的人,总是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成就来。史沃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一次给我们诠释了爱的真谛。

非常有幸,在鲜花烂漫的五月,接连阅读了三位诗人通过亲身实践而写就的教育诗篇。分别是:

《上课记》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12

《教学现场的爱与怒:一位诗人的教育日记》 凌性杰/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山姆·史沃普/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2

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位诗人所从事的教育涵盖了大学、中学和小学三个不同的学段。既有位于祖国边陲的海岛大学在高校扩张背景下的课程实践,也有台湾宝岛的中学在升学至上分数第一的环境下所进行的人文关怀;既有中国传统教育在新时期积极求变的思考,也有美国多民族人口集聚区的教师在点燃学生学习激情方面所做的尝试。

我们经常抱怨当下的教育体制,认为它束缚了孩子们的手脚,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三本书告诉我们,真正制约教育的,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王小妮和史沃普都没有师范院校的教育经历,在邀请去学校任教之前甚至也没有从教的经历,但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片教育的新天地。如果他们能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山姆·史沃普/  廖建容/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