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
(2012-05-10 07:21:20)
标签:
四种学习方式数字化趋势信息判断能力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周一的博文,我通过教育叙事,借甲午战争中“开枪瞄准”这一事例,提出了今天在教育系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关注的问题,然后很自然就联想到了我们正在实践的“电子书包”项目。这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又是今后教育变革必然的趋势之一,我们责无旁贷,要积极开展项目的试点与实践。也正是因为如此,“开枪瞄准”一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周二开始,我分别介绍了孙依依、徐淀芳两位专家和领导在电子教材展示会上所做的发言,就是希望关心“电子书包”项目的人们,正在从事“电子书包”实践的人们,能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思,在给这个项目提建议的时候、在推进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开枪瞄准”,使得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效,而不能是昙花一现。
在当天的电子教材展示会上,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先生也做了一个发言,他的核心观点如下。
首先感谢孙依依小姐以及他们的团队非常精彩的介绍,讲的非常详细,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孙依依侃侃而谈,而且跨越两界,什么两界?就是海外或者作为香港,上海的情况也很了解,提了很多积极的建议,非常内行。
对我们来说,非常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模型,并在诸多模型中间吸取它的思想、加以比较,然后我们共同研究怎么实现本土化,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一、电子书包与以往的区别
有一点问题,我想大家是要清楚的,今天的电子教材跟过去一本教材加一张光盘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我到香港去了很长时间,听课很多的课,大概没有哪个香港人像我听了那么多的课。香港过去的教材,一本教材后面有一张光盘,这堂课所需要的ppt,或者用的其他数字资源都放在里面,老师直接可以拿来用。过去的电子课件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点上面的问题。
今天的“电子书包”要解决整个教材所有的东西,而且用积极的,用数字化的方式去表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所以要强调结构。过去是教材有结构,电子这个东西呢插在教材中的某一部分去说明某一点,这个地方做个情景,那个地方做个动态的动画。现在要将两者完全融为一体,包括文本所不能显示的、动态的、看不见的,可以通过电子的方式显示。
我们要深入地开展分析研究,就是“电子书包”到底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好处?比如说数学,数学这个条形让学生去搬上搬下,这是“做中学”的数学,改变了过去数学就是情景、运算这些东西。小孩的数学也是需要动手、观察,要“做中学”,让他在电子教材上面,三根、四根、五根棒子拿上拿下,这其中有不少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理,所以一个是结构性的问题。
除了促进学生的“做中学”,还要考虑思维的“思中学”,或者是“读中学”等几个途径。现代媒体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把能想象的到的所有学习方式,都纳入进去,比如文本学习、交流学习、实践中学习,反省学习,等等。通过“听中学”、阅读文本以及“做中学”,再通过问题来问他,让他在反思中学,文章的结构,思维的方法,跟学习的方式,在数字化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可以完全有机的综合运用和发展。
过去“文本学”比较多,而且交流是单向的,老师说,学生听,少互动。这是我们过去的教材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制约。今天可以交流,互动的学,学了以后马上检查,可以反思自己做的对不对,可以再改进,包括再动手,所以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数字化学习中已经体现出来了。结构不仅仅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结构,这个学习方式的结构是由上述四种学习方式在某一个学习的内容上的综合运用,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件新生事物出来之后,我们要思考它对我们本身教学的变革有什么好处。哪怕数字化学习不能帮助你提高成绩,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我们今天用毛笔能写字,用钢笔能写字,但不再用毛笔了,为什么呢?因为整个社会不用毛笔了。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数字化本身就是学习。我不说用数字化来提高我的物理成绩,提高我的数学成绩,我用电子化、数字化就是为了学生明天在工作中用数字化、电子化,这样他才能进入信息社会。孩子生长在数字化的环境里,在他将来的生活中数字化的速度会非常快,如果今天不让他接触数字化,就会和社会有鸿沟,离开学校后又要去学了,又要去弄了。让孩子尽快进入这个环境,将来就可以跟他的工作很好的衔接。所以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信息化社会的趋势不是以你为转移的。我再强调一下,开展“电子书包”试验并不是说用它来让我们考试考的更好,是让学生很顺利地进入信息化社会。
今年的“地平线报告”提出今后六大趋势里,用手势来表达,就是信息化的一个特点,这都是要学习的。我相信有了数字化的整合,把各种材料以丰富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可以动手,那么学习方式、内容呈现等都会是全新的。
三、把孩子引入到阅读的门槛
原来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是在以教为主这条线上做一些改进来做事情,教材是原来的文本,文本里面有了数字化,不能动的让它动,还可以让学生在里面搬东西,这样的学习还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一个最稳妥的做法,也是改革必然经由的路径。但有没有另外一种方法?那就必须思考的更前瞻。
为学生奠基,是奠基他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必须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有第二条很重要,人对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对未来社会是最重要的。你很敏感于信息,但你没有判断力是不行的,信息太多了。
今天要学习一个新东西了,老师把教学内容给你,也许你看不懂,老师就教你,今天教给你的可能比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老师的作用越来越少了。在前面没有老师不行,到后面老师要逐渐退到后台去了,再后面学生也去做老师了。
怎么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最早这一刻?你可能说最小年龄的孩子还不懂怎么学习呢,还没学习习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现在大家都很注意对婴幼儿的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家里就开始让小孩读书。我发现现在的小孩,开始阅读的习惯形成的非常早,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大概没阅读习惯整天玩,现在家长都很讲究了,睡觉之前一定要跟孩子念本书,很小的时候他就拿出来给孩子念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已经有了,虽然跟大人的不能比,你、但跟我们当年比已经好多了。
苹果的电子教材大家都知道,它将资源都整合在一起,其优点就是学生一上来就有兴趣、有能力去读懂他、喜欢他。学习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老师教了以后进行学习;还有一种,首先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能够读懂一部分,读的过程中就产生问题了。聪明的学生读的多,不聪明读的少一点,但大家都读了之后,老师的教学就是针对学生前面的阅读情况加以分层分类促进。也就是说,老师的教是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而且学生的学是在一种自愿、有兴趣、有能力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会更快速。我在想着这一步,让我们已有的教学方式通过数字化,更有结构、更有动态,评价能够取得更高效益,依据数据来改进。
把孩子从小引入到阅读的门槛,让我们的教学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阅读队伍中来,这其实就是我们讲的“课前”。我们现在叫学生预习,现在我们的预习是没有吸引力的,如果我们的阅读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反映出他的情况,我们的教学就完全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思维要产生在学生预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价值取向,
我们一直说转变学习方式,转变什么呢?从不喜欢到喜欢,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己努力可能的学习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深入的学习,诸如此类,这些都是今天大家可以提出讨论,提出试验的事情。
今天很有收获,这么细致的去分析今天所呈现的一个学科的设计跟内涵,这个是很有价值的,不是一般粗看看到底怎么样,而是真的从我们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我们的学习方式的内涵角度去深探。所以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
通过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合作,我们的牛津英语就在上海第一,然后全国普及。上海的英语获得诸多奖,全国测试上海的英语在全国遥遥领先,不是一般领先,这个优等生的百分比都是50%以上,人家20%就差不多了。所以一个东西的改变将会极大的影响教育质量。这里的能量、这里的空间非常之巨大,我相信我们将来要进一步努力了。真的再一次感谢牛津各位辛苦的准备,以及非常具有启发性、非常有意义的介绍。依依作为一个行家,既熟悉情况,又带来了很多观点,我希望今后大家一起努力,做的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