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层实践——叶永广影视基地

(2012-03-27 07:42:37)
标签:

叶永广

影视基地

文化选择

文化判断

文化创造

教育

分类: 校园一瞥

《文汇报》记者王柏龄,在昨天的报纸上报道了我区历史教师叶永广在影视教育资源收集、整理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叶老师认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是《文汇报》报道的具体内容。

 

上海历史教师叶永广25年收集各类影视片近2万集

建成全国最大学校教育影视库

 

“影视作品是一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上海市海南中学历史教师叶永广,25年来收集各类影视片19532集,总片长403336分钟,总容量达6600G,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学校教育影视库。他的团队根据教学实际,对影视资料进行“后期加工”,并出版发行与教材配套的《历史学科影视资料包》,填补了长期以来历史课本缺少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

一干就是25

叶永广与影视结缘始于1987年。一次他偶然从中央电视台看到大型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预告,其中有大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镜头,叶永广顿时眼前一亮:“如果把这样的节目拿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影像学历史,效果肯定不错。”由于当时家里没有录像机,叶永广就晚饭后跑到学校电化室收录节目。时值夏日,位于顶楼的电化室像蒸笼一样闷热,但他怕信号受干扰,影响录像质量,连电扇都不敢开。

节目录完后,叶老师从中选辑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录像片段,拿到课堂上“试验”,结果大受学生欢迎。课后,有学生对他说:“生动的影像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使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自此,叶永广一发不可收,教学之余,他从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历史影视片的节目预告,按时收录,一干就是25年。

叶永广所收影视资料片涉及纪录片、科教片、故事片、电视剧、访谈片、音乐片、综艺片等,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上海乡土史等,洋洋大观,浩如烟海。为集齐150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叶永广前后追踪收录时间长达7年有余。为了收录每天只有5分钟的365集的纪录片《百年中国》,他一集不漏地整整守候了一年。

近年来,影视技术不断升级,叶永广也在虹口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成立德育(影视教育)名师工作室,2006年起担任上海市历史学科德育与资源开发研究实训基地主持人,收录设备鸟枪换炮,先后配置了电脑、刻录机、视频捕捉卡,收藏量大幅攀升,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历史学科,而是涉及社会实践、时事政治、团队活动等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

名词解释变生动了

影视资料制作由于目的和受众各不相同,并不适宜直接运用于课堂,叶永广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后期加工”。他们深入分析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然后有目的地在浩大的影视资料库中选择对应材料,剪辑加工,由此开发出《历史学科影视资料包》,平均每篇课文至少有10个以上的影视片段可供老师选择。如《唐代的诗与画》一课,课本中只有“李白与杜甫”、“吴道子”两个“目”,叶永广却从50多部相关影视片中选辑了11个片段。

上海的二期课改对历史教材做了较大变动,原先初中历史讲授三年时间被压缩到了两年,教材编写也作出相应调整,文字介绍更为凝练概括,而且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历史学科又是从最为遥远的古代史开始,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历史课的距离感。此时,叶永广精心选取的影视信息就成了吸引学生兴趣的法宝,它让干巴巴的名词解释变得生动起来。“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教学重点,如果仅仅根据课本提供的文字插图和教师的“口述笔传”,学生很难理解这一水利工程的科学合理性。叶老师选取的科教片《都江堰》片段通过全景透视、动画模拟等特技手法,将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看得懂,听得明。虽然只是短短1分多钟的画面却让学生印象深刻。

弥补教材编写不足

影视信息进入历史课堂,改变了以教科书为唯一信息源的状况,显示出强大的教学优势。除了给课文做“注释”外,叶永广还向学生介绍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向,弥补教材编写滞后的不足。历史课本上关于张衡地动仪的介绍,长期以来沿用的插图都是1951年考古学家王振铎复原并制造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并一直把它当作历史原物进行教学。事实上,这件模型无论在工作原理或外观造型上都存在失误,在国际上广受质疑。2007年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合作,还原出更符合史料记载、更逼近历史真实的具有验震器功能的地动仪。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专题片《地动仪》,呈现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叶永广大胆将相关影视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及时纠正教材的失误,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与影视打交道久了,叶永广越发觉得这是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宝库。除了《历史学科影视资料包》,他的团队还开发了民族精神教育系列、生命教育系列、世博专题教育系列、经典诵读系列、指南针项目系列、创新教育系列等六个专题系列影视资料包,并整理出公民道德、经典音乐、网络安全等76个专题教育影视系列,几乎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报记者 王柏玲)

 

喜欢影视并不等于会看影视,需引导学生去伪存真

学会从“戏说穿越”中寻疑辨假

 

叶永广刚开始收录影视资料时,上海只两个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也只有三套节目,而现在荧屏已发展到100多个频道,相关影视节目多到来不及收录。尤其是近三年来随着数字电视迅猛发展,叶永广的收藏量更是节节攀升,平均每年收录节目3000多部,总计10万多分钟。粗略估算,现在一年的收藏量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

如此庞大的影视资源,让叶永广既喜也忧。“影视技术的不断升级,加上受众对历史话题持续高涨的热情,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片大量涌现,除了纪实类的档案揭秘、真相实录等,各类大话、戏说、穿越等流行元素更是大行其道,后者常常会误导学生的是非标准、价值评判。”对此,叶永广呼吁,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学生传媒素养的培育,提高他们的鉴别和欣赏能力。

影视节目“穿越”不断

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但不喜欢上历史课。对这样的现象,叶永广的观点是,喜欢影视并不等于会看影视。“学生们大多喜欢看戏说、穿越类的历史剧,这些影视剧为娱乐大众,会对历史进行较大尺度的加工、虚构和再造。识别能力尚浅的青少年学生极易将此类不着边际的戏说误以为历史史实,混淆是非。”

新近播出的电视剧《水浒传》第三集中有史进棒打玉米的情节,而事实上玉米是在16世纪中期由南美洲传入中国的,明朝的玉米在电视剧中穿越到了1000多年前的宋朝。如此“戏说”可能会影响学生历史观的形成,但更让叶永广担忧的是,那些以“正说”名义来表现的历史影视剧中也常常掺杂“戏说”成分,这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历史剧《雍正王朝》中有康熙皇帝点看京剧的情节,这显然是违背历史真实的。康熙年间,京城舞台上流行的还是昆曲。1790年,徽班进京后,才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而此时距离康熙去世已近70年。

  教会学生辨别、选择

虽然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叶永广并不回避,他将此类影视引进课堂,通过寻疑辨假,引导学生指正谬误,既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欣赏历史题材影视片。

最近几年,影视媒体不断提出一些历史谜案,如“北京人”的控火之谜、兵马俑的主人究竟是谁等等,很多常识被颠覆了。“其实,历史的真实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别说是几百年、几千年前的历史,就是较近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也有扑朔迷离的。这些历史疑问正是开展探究学习的最好载体。”叶永广常常抓住那些尚无定论的历史话题,组织学生辩论,而他则通过大量丰富翔实的影视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辩论的结果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次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历史学习过程。”

他在利用影视实施教学时,也特别注意过程、方法上的引导,会给学生讲清选用材料的出处,是一手资料还是二手资料等。“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是一门讲证据的学科,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叶永广说,“面对各种各样的历史影视信息,要教会学生辨别、选择,从而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

在叶永广看来,学会欣赏影视、选择影视,就像学会读书一样,对学生终生发展都是有益的。

“因为少数影视节目的粗制滥造,而禁止孩子接触影视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除了将优秀影视引入课堂,更要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提高他们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叶永广介绍说,“英国早在1930年就将传媒素养教育纳入正式的国民教育体系。传媒素养教育现在欧美国家都已普及、成熟,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都从小学起就开设传媒素养课程。在这方面,我们显然是滞后了。”

近年来,叶永广利用各种机会对青少年学生举办“今天我们怎样看影视”的专题讲座,告诉学生哪些频道、哪些栏目、哪些节目值得关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探索·发现》、《天工开物》,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档案》、《往事》、《传奇》等节目内容涉猎诸多历史领域,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就似一部部视听版的历史教材。”叶永广说,“其实,学生对这些主流传媒的影视节目还是很有兴趣的,只是日常缺乏指引。”(本报记者 王柏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共建签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