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来信
(2012-03-19 07:36:14)
标签:
未保工作帮助救助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今年的1月份,接连收到了同一位学生家长的两封来信,向我们讲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谢和表扬区未保办的陈再跃主任、广中学校的邵兵教导主任以及三所学校的相关老师。两封信的内容如下(当事人的名字,这里就隐去了):
第一封信
尊敬的常生龙局长:
尊敬的韩局长:
您们好!我们是新华民办初级中学学生××(男)的家长。
2010年1月孩子的父亲脑膜炎病故,同年12月其母非正常故去。一年之内,双亲先后故去,爷奶在外地,自感生活没着落,精神上倍受刺激和打击,在家暴力行为倾泻内心苦恼,并有些抑郁,进而足不出户,闭门自守,不见任何人,不与任何人交流言谈,不上学,沉迷到电脑游戏中, 生活秩序紊乱,与现实生活完全隔离、脱节,昼伏夜出长达近两年。
正当家长感到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时,陈再跃主任得知此情,即刻投入到挽救和教育孩子的活动中去,多次组织华初的班主任姚佩毅(女)老师、年级组组长徐老师、大队辅导员(女)张老师、心理医生吴老师进行家访。他们顾不得吃饭和照顾自己更年幼的孩子,徐老师还募集了学费,心理医生老师买礼物,把自己的点心给孩子吃,还亲自开车送他上学,他们关怀无微不至。在家长要求孩子最好能住进学校,以便改掉不规范的行动行为时,这时又让孩子和广中学校的教导主任邵兵老师结对子,建立了一对一的关系,这样便于交心和掌握孩子的动态,给予更及时的帮助。同时广中学校乔校长,一年级班主任陈老师也到家来关心孩子,后来又让孩子参观了广中学校,介绍了那里的环境、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以及管理制度,让孩子了解另一种学校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自主决定在哪里就读更合适,可当他选择仍在原校读书时经不起小波折,又间断上学,前后两个学期共缺课累计近四个月。
经过一年左右前后6-7次,每次4-6位老师或领导的教育疏导,孩子情绪渐渐好转。陈主任动足了脑筋,最后确定了叫孩子到离家近、环境好、学习相对宽松、易追进度、提振信心的新市学校就读的方案,孩子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方案。 12月7日,下了一天大雨,陈再跃主任、陈老师(未保办女老师)、华初年级组长马老师、校办主任青少年工作者储老师一起送孩子上学。他们都湿透了鞋子。新市学校六-七位老师、教导热情接待、关怀细致,原班主任朱东老师也几次到家来给孩子送学习资料。孩子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每位教育者的心。各位老师、上下级领导、华初、广中学校的老师费尽心血、耐心说服教育,我们家长真的非常感动,特别陈再跃主任我们感到:
爱生护桃真心实意,
育人有方不离不弃,
上下配合共同努力,
家长满意孩子欢喜。
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家长如释重负,我们忠心感谢陈再跃主任,特写此感谢信,请上级领导在适当场合予以表扬,并望继续关注孩子,把我孩子教育成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第二封信
尊敬的常生龙局长:
尊敬的韩局长:
您们好!我们是新华民办初级中学学生××(男)的家长。
××父亲在2010年1月脑膜炎病故,2010年12月其母也故去。孩子在一年内先后失去两位亲人,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和打击。在家中经常发脾气,对亲人施暴,经常不上学。两个学期累计有四个月左右不来上学,继而沉迷于电脑游戏,足不出户,闭门自守,不与任何外人见面和交流,生活秩序杂乱无章,昼伏夜出、通宵达旦长达近两年,家长无计可施。
当家长得知有一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广中学校后,寄希望于这所学校能接纳孩子就读,以利改变不规则的行动行为,终因未能符合条件,不能接纳。但乔校长、邵兵主任、一年级班主任陈老师都不愿放弃这个孩子,于是他们把我孩子接到他们学校里,带他参观学校环境,讲教学情况及管理制度等,让孩子心里明白另一种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很好。当他决定不放弃原来的学校时,邵兵老师和我孩子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教关系,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孩子,常常打电话来问孩子的状况和动态,得到孩子的信任和欢喜,家长也把邵老师当作知心人,把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都跟邵老师说,邵老师耐心劝解、开导孩子,化解一些矛盾,同时也能指导家长该怎样做。邵老师常奔波于华初、广中两校和孩子的两处住所。有时都来不及吃饭,总是废寝忘食,有几次还会同华初、未保办老师6-7人一起来家共同做工作,终于使孩子露出笑脸,放松了情绪,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太阳,最后下定决心好好上学。
于2011年12月7日,孩子来到新市学校上学。在本次的期末考试数学得分86、英语82、语文67,名列年级第十八名、班级第三名。
由于广中学校和华初学校的配合,孩子在一年之内就转变了情况,较常人预想的要提前一至两年。因此,我们家长特别感激,同时也大大地减轻了我们的思想负担、治好了心病。我们对邵兵老师的评价是:
爱护学生全心全意,
教育有方尽心尽力,
苦尽甘来效果显现,
学生欢喜家长满意。
我们希望教育部门对邵老师的工作态度和成果适时予以表扬,以表我们的谢意,并希望继续关注孩子的成长。
有一些灾难和打击,即使成人都很难释怀,孩子自然更加难以接受了。孩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沉湎于电脑游戏之中,本身就反映了孩子对待这一灾难的心态。虹口区有一个“千人助学”工程,其宗旨就是“帮助一个孩子,救助一个家庭”,我区各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区未保办的老师们,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上述的两封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家在帮助孩子成长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上周五,区里召开“2012年虹口区未保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一届区未保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任务,李国华副区长对未保工作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一条希望之路,健康之路,我们要脚踏实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