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西江千户苗寨

标签:
贵州雷山西江苗寨吊脚楼服饰银饰苗族歌舞风雨桥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有一句描述贵州的民谣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贵州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空气抬升作用强、扰动、阻塞、摩擦、冷暖空气接触机会特别多,这就是形成贵州多阴雨天的主要原因,所以叫做“天无三日晴”;而“地无三里平”是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的生动写照。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出门见山,抬头是山,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走上一整天,所见的也都是山。
西江千户苗寨,就位于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山山麓,由四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一千多户6000多人居住在这里,基本上都是苗族。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的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苗寨的主体即在这山坡上,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重重的瓦檐起伏错落,持续井然,整体感极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整个苗寨就一条数百米的主要街道,大致可以分为商业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白水河边上的游方街和古街主要商业区,有很多的酒店、商店,以及观看民俗表演的场所。生活区在街道两侧的山坡上。随便选一条与古街相连的石阶往上爬,就可以亲近那一座座带着美人靠的吊脚楼,感受苗家人生活的安闲与自在。石阶顺应山势而建,变化无穷,曲径通幽,但又四通八达,和谐共生。从山坡上往下看,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蜿蜒曲折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景观图。
千户苗寨与众不同之处,首先就体现在它的民居——吊脚楼上。苗族民居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工具、关养家禽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吊脚楼造型美观实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西江千户苗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上实下虚,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大都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各地的分布也很广泛。苗族先民在远古时期与“古羌人”和“古越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苗族的祖先曾集聚在今日湖南洞庭地区和湖南与贵州两省交界,古称“五溪”的地区。后因多种原因,五世纪时逐渐向西、向南分散和迁徙。正像苗族古歌中所唱到的:“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
“西”氏族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今天苗家的老人们,依然保持着“黑苗”的传统。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苗家善制银器,能设计制造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饰物。苗家女子装,必然佩有银饰——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此外,还须有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种种银饰多达六十多种。一套完整的苗族银饰,需纯银四至五斤。女子行走之间,银花颤动。有如风中游花,叮当作响,令人倾倒。
苗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丰厚的文化,又因分布地域广泛而支系众多、具有不同风情与特色的歌舞艺术。在贵州,要数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歌舞更为丰富多彩、活泼粗犷。苗族自古视铜鼓为神器,每当祭祀祖先、神灵时有敲击铜鼓作舞的传统。西江千户苗寨的歌舞演出活动很吸引游客,即使在寒冷的冬日里,热情的观众依然齐聚风雨廊,喝上苗家送来的米酒,对酒当歌,热烈鼓掌。
苗人千百年来的迁徙跋涉,忠实地伴随着一件信物的东西,它传承在一代代苗族人的生命里,成为一种不朽的民族象征。它就是芦笙。当芦笙在后来的历史里成为南方百越民族普遍挚爱的乐器时,苗族人对于它仍然怀着一种独特的情愫。苗族老人说:很久以前,当祖先长途跋涉在陡峭的山岭与遮天蔽日的森林中时,这一队人马与下一队人马之间是用芦笙来传递讯息的;走在前面的人吹芦笙告诉后面的人有无野兽,有无险情,什么时候渡河,什么时候集合。
侗族最常见的风雨桥,也出现在西江千户苗寨的白水河上。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