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素养培训与我的发言

(2012-01-16 08:04:31)
标签:

信息素养

电子书包

记忆

联系

博客

领导培训

教育

分类: 会议纪要

115日,市教委基教处组织各区县的教育局局长进行为期一天的“上海教育管理者信息化专题培训”,为2012年各区县全面试点“电子书包”做准备。苹果公司、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等对这次培训做了精心的安排,培训的内容包括ipad操作实务、在数字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例、互动体验等等。

2011年,中国达人秀第二季的冠军卓君成为名噪一时的人物。他的创意街舞,征服了评委和无数的观众。卓君的成功,体现出了个性化学习的巨大威力。没有专业的老师为他进行指导,和广大的MJ迷一样,他是通过电视和网络来自学BreakingPoppingLocking等街舞舞种的。这种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

在美国的芝加哥学区,未来的三年内所有的学生将实现“一对一”的学习;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洲,也已将“一对一”列入计划……每个学生一台移动终端的新型学习方式,正逐渐在世界各地蔓延。在中国,虹口区是教育部“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的唯一试点区,已经在“一对一”的“电子书包”实践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接下去要做的事情更加艰巨。

数字化的课程环境,为学生学习的即时反馈、学习内容的深度探究、学习结果的创意表达、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等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能够直接导致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作为主管地方教育的一把手,自然需要及时捕捉信息技术给教育所带来的最新变化,并对这种变化做出评估和判断。

 

在培训会上,组织方安排我谈一些体会,于是有了下面的一番话:

一、以联系的观念思考教育改革

我们平时关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比较多,考虑教育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似乎少了一些。其实,技术和教育的每一次交汇,都带来了教育史上的新变革,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

2500年前,教育和技术有了的第一次交汇。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不少的知识,但人们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忆这些知识的,如果没有记住,就永远失去了。文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最初发明文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记账。但文字最大的功能就是延伸了人们的记忆,使得原来很难记住的东西,现在变得有可能了。为了让人们能够理解所发明的文字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记忆,专门教授学生认识和记忆文字的学校诞生了。

20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的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但过去的学校很难满足需要。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要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状,那就是黑板。黑板的发明,促成了班级授课制成为人们首选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什么黑板有如此大的功效?这要从教学的目标说起。从古到今,教学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住、掌握更多的知识。人在学习知识时,通过听大约能记住13%,通过理解性的看大约能记住76%,如果能够将听和看结合在一起,则记忆所学知识的比例有可能达到89%。在课堂上增加一块黑板,其实就是同时实现了学习上的听和看的两大功能。到了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等更先进的设备进入了课堂,但依然是围绕听和看来支撑教学的,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可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今天一天所产生的新知识,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的精力来记忆,都来不及记。依然将记忆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必须要做出变革,从原本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转向现在以联系为主的教学,通过探究学习,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将“联系”而不是记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需要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观念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充分认识到“记忆”的黔驴技穷,充分感受到“联系”对当今学生的价值。观念决定行动,只有切实转变了教学观,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真正变革。

数字化的课堂环境,为以“联系”为目标的课堂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原本散落在各处的零散的资源,可以通过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省去了学习者自己一点点去记忆、去梳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习者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下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技术的革新,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创设了平台,而想象力正式建立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的。

虹口非常荣幸,承担了部市合作项目“电子书包”的试验,我们现在正在扎扎实实的推进此项工作。我个人以为,电子书包建设,有三个关键词:一是云平台,二是学习终端,三是资源。目前我们已经基本架构起了云平台,学习终端需要进一步评估,教学资源很多,但有价值的不多,这是当前最为头疼的事情。

二、以坚守的态度办好我的博客

组织方让我介绍一下我的博客,我这里结合“PPLblog”的主界面,向大家做一简要的介绍(具体的内容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为什么一件事情能够坚持做这么长的时间?我在以前的博文中也多多少少有过一些总结,这里做一些梳理,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博客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我对新生事物还是很感兴趣的,当网络更开始兴起时,我就开始了自己的网络之旅,经常在网海里冲浪。很长一段时间,我一有空闲时间就泡在网上,和别人聊聊天,看看文章,更多的时候是四处闲逛。有时想在网上找一个东西,但随着搜索的进行,自己往往会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住,不经意之间就忘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经常忙乎了半天,才发现自己什么事情也没做。博客让我的生活和工作更有计划性,让我在其他方面少花精力,能够集中经历做一些事情。

在南美洲,有一种植物叫卷柏。这种植物遇到地下水位比较浅的地方,就会停留下来,将自己的根往下扎,以便找到地下水,便于自己成长。一旦地下水位下降了,它就把根拔出来,蜷成一团,随着风吹而四处滚动,遇到一个新的地下水位较浅的位置,再次停下来把根扎下去。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在卷柏的四周安装上挡板,卷柏蜷成一团想离开的时候,由于挡板的作用,没有办法实现愿望,只好将根再扎下去,而且扎的更深。然后再拔出来想走,还是走不掉,这次根扎的比上次更深了……博客就是我的一块挡板,给了我一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些约束的条件,是我能够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下大功夫,深入钻研。这几年所取得一些成绩,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

第二,博客培育了我的一些好习惯,让我的一些思想火花得以保留。每天坚持写1000字以上的博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坚持做下来了,慢慢的变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收益就是某个时候灵光乍现的一个思想火花,被我的博客做了忠实的记录,回过头来再去看当时的思考,也常常为自己当时能想到这些感到惊讶。艾宾浩斯告诉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有很多事情是会被逐渐遗忘的,而让有价值的信息得以保留的最佳办法,就是文字的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每天敲击键盘的良好习惯,保留下来的,往往是自己最为珍贵的财富。

第三,参与是一种快乐,做看客总是没劲的事情。看电视的时候,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参与性、互动性比较强的节目,受追捧的程度会比较高,而那些仅仅让收视者做看客的节目,除非制作的非常精彩,往往缺乏吸引度。博客也是如此。作者上传一篇文章供互不相识的人们浏览和评论,作者首先实现了和网站的互动,意识到网站的建设自己也做出了贡献;其次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就像一个思想和另一个思想相碰撞那样,往往会擦出新的火花,激发出新的灵感来。将博客的建设引申到教学上,也是很有道理的。互动性比较强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而满堂灌式的教学,常常令学生们感到无趣和乏味。

第四,探索出了一条教育管理的新路。不论是我在当校长还是当局长其间,总有一些老师会通过博客和我沟通,有的是谈学习的感悟和体会的,有的是反应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有的是寻求帮助和指点的,还有的和我发发牢骚、发泄一下自己的郁闷之情。我越来越觉得,博客是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渠道,大家可以通过我的博文,了解我对某些教育现象的看法和观点,实现我和基层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反过来,一些老师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也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基层一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这样一种新形势下的管理新路,现在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很多官员相继推出实名制的微博,就是想一次拓宽管理的视野和渠道。很高兴,我从博客的角度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实验。

第五,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今天的博客中,有一位博友称我为“博导”——博客爱好者的导师,让我很意外也很感动。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博友自发写文章来表扬我,让我意识到,我的这种坚持,其实就是一种榜样,一种力量,它可以发挥振奋精神、凝神聚力的作用,在无形之中影响常来我博客中的博友们。在2011年的11月份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创新管理颁奖大会上,我因此而荣获第二届创新管理贡献奖,这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