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我有一个笨孩子
(2012-01-03 06:08:18)
标签:
笨孩子塞翁失马评价制度教育改革教育 |
分类: 教育故事 |
在《人民教育》杂志上,读到了田正武写的这篇文章——“我有一个笨孩子”。文中写道:
说一千,道一万,养个笨孩子莫心酸。聪明孩子是幸,笨孩子是福。就看你怎么对待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很多家长感到非常纠结的问题。
孩子的发展是多面向的,有的喜欢读书学习,有的喜欢动手制作,有的有很鲜明的艺术天分,有的在运动技能方面高人一筹……但长期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尺子只有一把,就是学科的成绩和分数。这就使得在学科学习方面有劣势但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很难得到正确的评价。尽管学校设置了一些特别的招生计划,给艺术、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辟的一个通道,但这个通道太过狭窄,只有少数人能够从中受益。还有很多人不能在分数的竞争中胜出,因此被冠以“笨孩子”、“差生”之类的称谓。
每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贴上“笨”、“差”的标签,因此会想尽各种办法来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但很多家长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养孩子就像种庄稼。禾苗的生长有内在的规律,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家长应该向农夫那样,在适当的时候给禾苗追肥、浇水,更多的时候要让禾苗自由自地成长。上述案例的作者显然是深谙此道的,因此孩子考不出分数来,他认了,孩子去读职校,他也认了。就在这样陪伴、等待的过程中,孩子慢慢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明确了一生发展的方向。
如果问一个家长,您的孩子最擅长的是什么?做家长的未必能说的清楚。因为最擅长的事情在没有去实践之前是不知道的。孩子一定要有了一些尝试和实践,才会发现某个领域自己最感兴趣,也容易获得成就感。职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动手实践的机会多,容易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而普通高中的学生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做习题上,虽然可能考到不错的分数,上了本科类的学校,但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校和专业,而是根据考试的分数判断自己有可能在那类学校里录取,再填报自愿的,因此较多的情况下,所上的学校和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也因此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心理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会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和家长都要谨慎使用“笨”、“差”之类的字词来描述那些在学科考试中分数不高的学生。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孩子还在招生录取制度的变革,如果大学能够真正实现学分制、宽进严出等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让那些想上大学的学生都有报名注册的机会,家长和学校就不会将眼睛仅盯在分数上,孩子多面向的发展就会被发现,“笨孩子”、“差生”之类的贴标签行为也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在“应试教育”的现实状况下,孩子比拼的仅仅是学科成绩,孩子的很多兴趣爱好和特色发展方向很难体现出来。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对此都要有清晰的认识。认识清楚了,当自己的孩子成绩不佳时,心态就会放平很多。而这个心态,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