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音乐应持的态度
(2011-10-29 08:02:31)
标签:
音乐表达意图注重体验展开联想感性素养杂谈 |
分类: 教育漫谈 |
在我们的周围,不凡卡拉OK的高手,到KTV去高歌一曲,常常会让人刮目相看。平时在闲聊的时候,有关唱歌的趣事也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大家对此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很少有人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名家创作的所谓“严肃音乐”发表评论,到音乐厅去听这些经典名曲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的。
很多人对“严肃音乐”犯憷,怕听不懂被人笑话、怕不知道音乐要表现的是什么又不好意思承认导致的不懂装懂的尴尬,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近日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的采访时,谈了如何欣赏“严肃音乐”的一些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1.作品常常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
周海宏说:当人们听一首被认为是属于“严肃音乐”的贝多芬钢琴小品时,人们就产生听不懂、难以接受的感觉;而当人们听同样一首被认为是轻音乐的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改编的作品时(从听觉接受来说,改编的音响比原作复杂得多),人们就觉得好听。实际上很多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之所以难以被接受仅仅是由于它被人们认为是属于“严肃音乐”的。而这种音乐被专家们告知是具有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之类内容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听,而必须具有广博的音乐知识,要用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正确地欣赏。正是“严肃”的面孔、“深刻”的要求,使许多听众对人类最优秀的音乐文化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
大多数音乐作品,作曲家都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对绝大多数乐曲的所谓解说其实包含着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想象成分,甚至许多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欣赏者根据“解说”、“标题”来揣摩音乐的内涵时,往往一片茫然,从而引起沮丧的情绪。这也是造成人们普遍认为严肃音乐高深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搞音乐的人和那些真正喜欢音乐的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从不管什么内容懂不懂的问题。
音乐欣赏非常简单,闭上眼睛,打开耳朵,放松的去听,享受音乐之美,别想“懂”与“不懂”的事。
2.欣赏音乐时,体验重于理解
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的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乐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傅聪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声望的钢琴家,他的国学修养特别好。作为客座教授,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学中,经常用唐诗宋词解释音乐作品。一次他给学生讲18世纪奥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傅聪教授这样讲:“你听听这段,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这个主题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在用中国古诗解释莫扎特。其实越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越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同一首作品,不同演奏家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是高亢的、也可以是低沉的,同样是命运之手在敲门,因为演奏家对这一曲目的理解不一样,演奏风格便截然不同。音乐有三度创作的概念,作曲家第一度,演奏者第二度,听众第三度。作为普通听众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在意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与作曲家的意图吻合。
3.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条件
假如让你来写哀乐,你是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低音;快速还是慢速?——慢速;上升旋律还是下降旋律?——下降。这些每个人都懂,外国音乐是这样表现悲伤感的,中国音乐同样也是这样表现悲伤感。周海宏的一个同学曾对他说:一次他哄小女儿睡觉,小女儿当年才8个月大,他唱中国民歌《小白菜》当催眠曲,结果唱着唱着小孩哭了,太悲了!孩子话还不会说呢,音乐就听懂了。
同样,一块巧克力,一块薄荷糖,如果用两个声音,一个中低音、一个高音来表现这两块糖,很显然每个人都能回答。依此类推,闷热对应低音,而凉爽对应高音等等。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种听觉感受和味觉感受产生的某些联系,就是“联觉”现象。正是“联觉”使音乐能够表现视觉、情绪、概念等非听觉性内容,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说音乐是世界语言,因为“联觉”是人类的基本感觉。
音乐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内容的,作曲家凭借“联觉”选择与组织音响,欣赏者靠“联觉”体验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共同的“联觉”反应是沟通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
4.感性素养的培育要靠艺术教育来实现
就像小孩子都喜欢甜品饮料,而成年人则更青睐于略带苦味的醇厚饮品,音乐世界同样丰富多彩。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严肃音乐”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能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全身心的震撼。
作为一个完善的人,获得幸福生活不仅要有获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理性能力,更要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等感性能力。而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要学会超越“懂”和“理解正确”这两个观念形成的欣赏障碍。只要常听,音乐审美能力就会自然提高。
音乐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多样的。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调节人的行为,减轻精神压力,改变环境氛围、甚至能影响社会和谐。从个人生活角度看,一个人是否幸福,不仅要有获得幸福条件的能力,还要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
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良好的感性环境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保证。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