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景与背景

(2011-09-22 08:27:58)
标签:

风景与背景

老师与学生

教与学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谈

所谓风景,简单地说,就是由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来的一种景象。能够被称之为“风景”的景象,首先是不太常见,外出旅游寻觅美景,就是因为这一缘故;其次是形态鲜明,吸引人的眼球,让人回味。

所谓背景,通常指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象,以及舞台或者电影里的布景。背景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主体(或说前景),对前景起支撑作用,凸显前景的最大效果。

当我们在欣赏一处的美景或者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很多时候总是被这些景观的前景(风景)所吸引,不大会去注意它的背景的。比如说,一谈起蒙娜丽莎,我们联想起来的就是她那独特的眼神和神秘的微笑,这幅画有没有背景,有什么样的背景,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

当我们走进教室去观摩一堂课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欣赏景象。教室里即有风景,也有背景,有时这种景象是固定的,在整个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始终不发生变化,让人一目了然。有时候这种景象是在变化的,给人一种移步换景之感。

在传授式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是风景,学生是背景。坐在课堂里听课,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教师的讲授,如果你不是特别的留意并提醒自己,通常是看不到学生的。当听课者都看不到学生的时候,讲授者的眼中肯定也是没有学生的。

在讲练式的教学中,讲的时候教师是风景,学生是背景;练的时候学生是风景,教师可能是风景,也可能是背景。这是一种有趣的课堂,风景和背景不时会发生变化,听课者不时也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存在。

在导学式的教学中,学生是风景,是主角,教师是背景,是衬托。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听课,你时时会被学生那精彩的表现所吸引,有时还会融入到学生的情绪之中,顺着学生的思维往前联想,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学生就是教师,教师就是学生,师生充分地互动将思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级。

我们不去游览黄山,黄山的美景依然是存在的。同样,我们不去教室里观课,教室里的景象也是始终存在着的。

孩子是否可以被教会?这个问题的答案看来是否定的。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徒然。很多时候,教师过度相信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以为只要将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理顺、由浅入深的逐渐推演出去,学生就能够掌握所教的知识,不去了解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准备,结果常常带来挫败感。前几天有位教师就这样抱怨:说自己精心准备了一堂课,但听课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只有一半的学生认真在学,其他的学生纯粹是为了获得学分。抱怨之余,还要求对这些学生加强管理。我们都知道,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的时候,教学秩序自然也是有序的,是不需要额外的纪律的。导致现在这种局面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一直在做风景,一直在掌控课堂的话语权,没有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扼杀了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大班额的教室和课堂,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在班级人数很多的情况下,教师无法因材施教,于是纪律、教师讲授成了课堂的主要风景。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慢慢形成了一种教学价值观:“我的地盘我做主”,在不知不觉中就施行着一种威权式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观念的转变非常困难,也正因为如此,你才会在课堂里看到教师总是风景。

教师应该多做背景,把教室里的风景多留些给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