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192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叙事:高中小校化

(2011-09-21 08:32:00)
标签:

高中

小校化

社会通道容量

分割方式

目中有人

因材施教

教育

分类: 教育故事

    当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为建设了一个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高中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在美国,正在进行着一个相反的动作,将几千人的学校进行拆分,分解成只有二三百人规模的小学校。博友“卓然独秀”就去参观了这样一所被拆分的学校:

 

在纽约大学人文教育学院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几所学校。印象最深的是高中的小校化。

在一栋普通的约7层的大楼里,居然同时有5所高中。

这是纽约市为提高高中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

原来这里是一所约2500人的公立高中。但是,50%的学生不能完成高中教育。

2000年起,纽约市采取了拆分的做法,将高中小规模化。

于是,这所原来2500人的高中便分成了5所高中。每所高中大约在250-350学生。分别在不同的楼层;有的处在同一个楼层便用大门隔开。5所高中可以分享运动场所,轮流使用学生餐厅,即每所学生的午餐时间为半个小时,从1100-1330

为了区别于其它高中,每所高中必须确定自己的定位并办出特色。

5所高中便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所因为85%的学生是华人子弟,因而以中英文双语教育为特色;

一所以亚洲研究为主要定位;

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长;

一所以设计和科技为主;

一所以15人一个班的“个性化教育”为项目特色。

按照校长们的介绍,原来2500人的学校,校长几乎认识不了几个学生;而现在300人的学校,校长可以认识每一个学生。这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纽约市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小校化措施,让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小校化措施与社会通道容量。

人类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有一个叫做“新皮质”的部分,新皮质相对大脑的比值,似乎决定了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研究人员计算表明,智人(现代人)的新大脑皮质比率数值为147.8,约等于150,这就是人们社会交往的“150法则”。

在部队的建制中,连级甚至连级以下的基层单位最为人们关注,这是因为多年的经验使得军事组织者错略地摸索到了规律:能够有效实施战斗设想的组织单位不能超过200人,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通信技术有了飞快发展,但作为基本战斗单位的连级的规模始终那么大。

最能说明问题的可能是美国特拉华州纽瓦克的戈尔公司。这是一家非常特别的私营高科技公司,连续35年盈利,其增长率和独具新意的高利润生产线让同行企业羡慕不已。这个企业的创办者非常信奉“150法则”,工厂的面积是按照150人的规模设计的,工厂的停车位也只有150个,一旦一个工厂规模扩大人员超过了150人,就会立刻被分割成两部分,另立门户。他们认为,小型群体中的那种小范围内随意的人际关系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大家相互之间都熟知他人,了解他的知识范围,相信他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能力。这是一种在组织层面上的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再创造,与家庭中完全一样。

芬兰的教育为什么在PISA测试中一直名列前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小校化。他们的小学学生规模大约是60人,比我们的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都要少很多。中学的学生规模一般也在200人左右,没有生源人数过多的学校。美国纽约之所以将高中的大校改造成一所所小的学校,或许就是受到了芬兰教育的启示。

第二,大校的转化与模式的借鉴。

面对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大校,现在我们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分年级管理,有的学校甚至还成立了学部,分高一、高二、高三学部,每个学部聘任部长(年级组长),具体负责本部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别说认识学生了,就连教师也认不清楚,主要就是通过“部级”领导这个层面,来了解学校的状况,制定管理的策略。

政府部门为什么不愿意建设小校?主要的原因依然是经费不足。在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将分管区域的绝大多数高中生聚集在一两所学校里,生均成本要低很多。如果多建设几所学校,校舍建设、学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的成本都要高出很多,当然不是一个会让领导者认可的好方案。

能否在不增加很多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高中的小校化?纽约高中的小校化建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将一所大校拆分成若干个人数在200300人之间的小校,每个学校各有自己的教学楼层,大家共享原来大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等教学设施,学校购买社会化服务,就可以在不增加多少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小校化。

小校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引领。除了小校带来的师生互相熟识、更加充满信任的学校文化建设之外,每个小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也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卓然独秀”的介绍比较简单,不知道纽约的这所大校在拆分的时候,是否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进行了选择,不知道在拆分以后是否还给学生预留了调整学校的空间。如果在这些方面也能进行周密的设计与安排,相信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退一步而言,如果不能改变现在的大校,在学校内部也是可以做一些改变的。将原来的分年级管理的思路,改换成分小校管理的思路,设立若干个类似于“校中校”的小校,任命一批小校校长,让他们分别带领一批教师和学生,或许也会使如今的大校有新的气象呢。

第三,我们的现状与发展的方向。

上海市区的高中,正面临着生源的低谷期,很多学校为此忧心忡忡,担心生源太少教师上课没有激情,担心教师太多工作安排起来有困难,等等。如果和美国纽约的小校化改革相比,我们现在很多高中的学生数其实是不少的。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最根本的还是观念问题,这是需要学校尤其是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

目前正好是我们开展小校化、小班化实践的最佳时机。不光高中,我们的初中也是如此。人数减少了,学校并不会自动进入小校化的轨道,班级也不会自动进入小班化的教学,在很多只有一二十人的教室里,我们常常看到的依然是和面对五六十个学生相同的风景。

小校化、小班化的本质是目中有人,因材施教。这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时候,基本上是无法兼顾的,因此教师主动就将人给放弃了,只关心自己的教学进度有没有完成。过去,我们没有办法“因材施教”,现在我们有了这样的机会,如果不能意识到,并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来,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如果一个教师能在班级层面提炼出“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来,如果一个学校能在学校层面提炼出“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来,不是对当今教育的一大贡献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