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道成长·读《妈妈不必当超人》

标签:
社交与独立规则与筑墙分数与教育有效期限育儿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妈妈不必当超人》一书有感
家长如何教育子女之类的书籍,现在是铺天盖地,但有不少是剪刀加浆糊,将不同媒体上的文章和故事拼接起来而成的,作者自己缺乏感悟,也很难让读者感动起来。《妈妈不必当超人》一书显得与众不同,作者“纽约疯妈Jenny”生养了二女一男三个孩子,书中的39个教养小故事,是自己在与孩子们斗法历程的真实记录。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可以从中找到与教养孩子经验相同之处,从而产生共鸣。
一、和孩子做同学
相信很多家长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初期,都会经历过孩子一个阶段的苦恼。“纽约疯妈”的二小姐就是这样一位闹得非常凶的孩子。妈妈送她去暑期学校,从快要进入学校的门口就开始了歇斯底里般的哭闹,而且一直哭到放学回家,一天、二天、一个星期都是如此。妈妈自己看着快要崩溃了,坐在车上自己也嚎啕大哭起来。学校里也觉得这个孩子非常特别,破例让妈妈留在教室里,陪伴孩子。有了妈妈的陪伴,哭声是没有了,但总是站在妈妈身边,不是抱着妈妈的腿,就是拽着衣服,一刻都不分离,也不跟小朋友玩。
妈妈忽然明白了,这样待下去是没有用的。于是不管二小姐在做什么,自己跑过去和班级的小朋友一块玩起了游戏。有时故意出错,惹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慢慢地,二小姐开始蹲在妈妈的身边,看着大家做游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二小姐而逐渐参与了其中……随着二小姐逐渐融入小朋友的圈子,妈妈也渐渐地退到了教室的角落。
不光是在学校。在平时的生活中,妈妈也常常带着二小姐去公园、图书馆、麦当劳,尽量让她跟不认识的小朋友接触。每次都是妈妈自己主动跟其他小朋友讲话,跟他们一道玩,通过自己的举止言行给二小姐树立榜样,帮助她和小朋友拉近距离。到了9月份正式开学之后,二小姐头两天还默默地滴了几滴眼泪,但一星期之后就突然变得很爱上学了,还主动邀请小朋友跟她一道玩。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对父母或者家庭的依赖感,具体的表现就是“黏”人,不能让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很多人以为,孩子们小时候都这样,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其实不然,小时候过分“黏”人,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不敢面对陌生的世界,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
孩子们在学校里跟朋友的玩乐与互动,正是培育他们社交与独立的好机会,这跟平时与家人的互动是不同的。孩子在其中可以学会如何跟同学沟通,学习怎么跟其他小朋友相处,如何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如何为自己发言,什么时候该坐在椅子上乖乖听老师讲话、什么时候又可以站起来自由活动,等等。这是孩子们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必须学习的第一课,做家长的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责任,让孩子上好这一课。
二、按照规矩办事
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这句话大家都会说,但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认真执行的不多,特别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如此。你给孩子定了一个规矩,说不好好吃饭就没有零食吃,可当孩子哭闹不休的时候,你被吵的心烦,就让步了;你给孩子说要到节日才能购买一个新玩具,但孩子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每家都会送一个新玩具给他……
“纽约疯妈”认为,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梳理孩子的规矩,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大概是现代忙碌的父母最该学习的。规矩定了之后,孩子并不一定会认真去执行。因为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就是一个探索者,他会不断地挑战家长的耐心和底线,看你所定的这些规矩究竟是怎么回事,能否进行突破。如果家里的规矩不统一,或老是在变化,孩子就会认为这些规矩是不牢靠的,还没有到父母的底线,因此他就会继续往下试探,看看这规矩的背后还有什么底线可以去突破。
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有着固定的信号指示规则,大家都依据这一规则去行走,既能走得顺畅也很安全。教养也一样,如果父母所设定的规则每天都在变化,孩子摸不着方向,肯定会变得很难带,不听话,孩子也会不时挑战家长的耐力。
固定的生活秩序和不变的家庭规矩,就是在筑一道围墙,一道让孩子们感到安全的围墙。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规矩始终不变,久了之后他不会再来试探同一个地方,大家就会达成共识,这里就是筑墙之处。当孩子字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这么一道绝不可越界的围墙后,反而可以让他们很有安全感地成长与发展。
有一次和朋友闲聊,他刚从挪威回来,看到那里的小孩子在离悬崖不远的山坡上滑雪,感到很震惊,很疑惑这些孩子为何如此胆大,不怕危险。其实不是孩子们胆大,是他们的家长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着他们滑雪,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体悟出在什么地方滑雪是安全的,什么地方不安全,如何避免安全隐患保护自己,等等。“纽约疯妈”除了给孩子们有非常明晰的家庭规矩之外,还常带着孩子们四处行走,陪着孩子们观看电视,就新闻报道或亲眼目睹中的某些违章事故进行分析,让孩子们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促进孩子与真实的世界建立联系。反过来看看我们,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举措,将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蕾。其实,把孩子保护在一个不切实际的环境里,才是害了他们,如果孩子被保护的太好,出了温室之后,将来不见得能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规则。
三、中西文化冲突
“纽约疯妈”是从台湾移民到美国去的,自己从小在台湾接受教育,在和美国的家长交流孩子的学校生活时,有一件事情对她刺激很大,那就是美国人认为孩子的成绩和他的进度是个人的隐私,不会公开,更不会排名次,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东方人这么在乎成绩。
想想看,我们的孩子自从进入了小学之后,家长、教师和学校谈得最多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了。一份卷子孩子考了99分,家长还要打听100分的学生有多少位,教师也会告诉家长你的孩子目前处在第几位,督促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更是依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和高分人数,来评判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在美国学校里,不只没有前三名,也从来没有举办过个人一对一的比赛,永远都是团队对团队,就连运动会也是班级对班级,夏令营也一样。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小朋友单独领取个人前三名的奖牌,而是前三名的班级一起领奖,一直要到高中才开始有比较明显的个人排名制度。在美国教师口中,没有第一名,也没有最后一名。学生的成绩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家长也不会去问。
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不断地给孩子灌输分数以及排名,会增长孩子们之间暗自较劲的心态。社会发展到现在,很多事情靠一个人已经很难做出来,团队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课程标准中将团队合作作为一项培养目标,意义就在于此。但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树立了一批假想敌,总想着如何战胜别人,把荣誉的光环套在自己身上,哪里会有团结的概念呢?从小都不能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成人之后会有合作的精神吗?有人说中国人每个人都是一条龙,组织起来就成了一条虫,这句话的背后,说的就是团队精神。
比较名次的背后,是对答题正确率的追求。美国的学校,没有对与错,只有试与不试,就算是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错误是一个是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我们的学校,经常犯错的学生可不是好学生!其实,正确与错误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让学生体验错误,其实他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正确。我们的教育,在追求分数上花费了太多的功夫,对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方面的指导还很不够。
四、父母有效期限
“纽约疯妈”在博客里写了一篇“父母的有效期限”的文章,被很多人误以为是龙应台写的,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文章写道:有一天,“纽约疯妈”去看望一个朋友,期间朋友18岁的大女儿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回家了。两个人手上各有一支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还有一个刺青。两个人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在这个孩子8岁的时候,“纽约疯妈”就认识了她,当时她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把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样地画出。“纽约疯妈”很惊讶,劝说孩子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孩子的父母永远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却又可以一面炫耀她女儿最近又画了什么。
“纽约疯妈”说,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母的功效已经“过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内也没努力过。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都应该早就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纽约疯妈”在怀二小姐在家待产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大小姐目中无人、横行霸道的行径,震惊之余,决定放弃事业,成为全职的家庭主妇。因为她意识到教育孩子的“有限期限”很短暂,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当然她也苦恼过很多次,反思这样做是否值得。在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她逐渐明白了自己辛苦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做父母的,是否关注到教育孩子的“有效期限”?是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了力?
《妈妈不必当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