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节随想

(2011-09-10 07:23:11)
标签:

教师节

为师歌

教育

分类: 我的心情

越来越感到,“教师”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将“教师”成为一个职业全身心地去做,西方第一人是苏格拉底,我国的第一人应该是孔子。苏格拉底秉持的“内发式”的教育观念,影响西方国家的教育一直到今天;孔子的《论语》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今天依然是我国教育理论的基石。当我们颂扬他们是“万世师表”的时候,也深深地感到惭愧,今天从事教师职业的,在人数上远远超过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但人多力量未必大,我们没能提出多少有原创价值的、能够传递下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来。我们就像那些“啃老族”一样,始终窝在前辈为自己创建家业之中,时不时地将祖先留下的传家宝拿来炫耀一番,不断挥霍着前人留下来的财富。

我们对“教”这个字有很多的误解。很多人以为,“教”,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于是认真地研究教材教法,提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尽快获得知识的“捷径”。但我们很少想到,教师越是在教材领域研究的深,学生越有可能学不会。因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很有可能导致教师的符号系统和学生的符号系统之间更大的差异,当教师和学生不能在同一个符号系统里思考、讨论问题的时候,学习是很难发生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学生趴在课桌上不听课,很有可能就是由此引起的。很多人以为,“教”,就是多给点课时,以便将知识讲深讲透,所以超计划上课的现象,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但我们很少想到,超课时上课,实际上是在培养一批“懒”教师,加的课时越多,教学效率越低下。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是经过认真考量之后得到的,在计划之内是完全可以将学科的内容上完的。加课使得教师的上课越来越随意,根本不去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课时充足了,给教师无限制地将拔高教学难度提供了机会,学生负担因此加重。我们一直在喊减负增效,但学生的负担一直减不下来,根源就在于学科教学课时的随意增加。……很多人认为,教师是学科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满堂讲、满堂灌的现象,在今天依然十分普遍。这是对“教”最大的误解。学习归根到底,是学习者自己的时候,当他自己不愿意学的时候,教师即使使出十八般武艺,也不会有作用。“教”学生就像种庄稼,教师自己就像农夫,农夫虽然很关心庄稼的生长情况,但他不大会去干扰禾苗的生长,决不做“拔苗助长”的事情。他会不断地观察墒情、杂草和病虫害的侵袭,适时给禾苗松松土、施点肥、喷洒点药物,其余的就是静等花开,静等硕果累累的时刻。我们现在的“教”,对孩子干涉太多了,我们不是在培育孩子,而是在折磨他们。

我们对“师”这个字也有很多的误解。很多人以为,作为一个“师长”,在学校中的首要指责就是管理,以保证学校、班级的秩序井然。这样的做法就像园艺工人整修道路两边的冬青灌木一样,将所有冒出来的枝枝杈杈全部剪裁掉,以保证整体上的整齐划一。园艺工人这样做是为了美观,教师对学生这样做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但是,学生不是冬青树,整齐划一的管理背后,扼杀的恰恰就是学生的个性。当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千人一面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创新型人才又能从哪里冒出来呢?在学校里,道德上的说教,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会议,都是教师努力给学生创设的育人氛围。但很多人又常常忘记,“师”最核心的体现不是教师讲解给学生的那些,以及做给学生看的那些,而是教师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言谈举止。一个在学生面前是一个面孔,在学生背后是另一个面孔的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一定是一个“怪物”,学生会因此而不信任他。没有了学生的信任,要想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是很困难的。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先从表里如一做起。

过节了,说了许多似乎有些消极的话语,好像不太应该。就此打住。

去年的教师节,是在市委党校的学习班里度过的。在学习班里结识了一批有才华的同学,上师大的李照国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李照国老师写了这首《为师歌》,现转送给各位教师和朋友,恭祝大家节日快乐! 

  《为师歌》

 

附:《为师歌》歌词

《为师歌》

李照国作词  郭小民作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之学者亦如是

为师之道当如何

传道授业并解惑

仰观吐曜传天机

俯察含章铺地理

古来圣贤出人远

犹且从师问道焉

三人行者必有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学而不厌勤补拙

诲人不倦继绝学

 

世人闻道有先后

各自术业有专修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岂常贤于弟子

冰成于水比水寒

青出于蓝胜于蓝

学知不足敏以求

教知所困近以思

有教无类素王训

教学相长礼学论

为师当今应如何

请君听我为师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