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怎么上?
(2011-08-31 08:20:14)
标签:
新学期第一课仪式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9月1日,2011学年正式开始。开学第一课,该如何上呢?
从2008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在每年9月1日的上午9:00,播出《开学第一课》专题节目,今年将开播第四期。
《开学第一课》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今年的主题是“幸福”。国际巨星成龙、航天英雄杨利伟、世界冠军邓亚萍、著名学者于丹、钢琴家郎朗、法网冠军李娜等社会知名人士将分别就“如何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的童年”发表演讲,并教给孩子们一些拥有幸福的方法。
据说,这堂“幸福”课,还将重点讲述乐观自信的钢琴盲童刘浩、重庆跳太空舞步的校园师生和带着养母上学的“最美女孩”孟佩杰的故事,温馨感人,震撼人心。三位央视名嘴主持董卿、王小丫与撒贝宁将与现场嘉宾、观众一起享受幸福的欢笑与泪水;现场更有新颖独特、寓教于乐的互动环节,与现场孩子、网友们一起寻找幸福的真谛。
由词作家王平久老师作词,音乐创作人常石磊谱曲的《第一课》,将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曲,伴随着每年9月1日上课铃声而响起,伴随近三亿中小学生一起开学,一起成长。
这是我们国家统一组织的开学第一课。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开学第一课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德国小学生入学第一天,学校会为他们举行盛大的入学仪式。这一天,新生和他们的家长都会盛装参加入学仪式,最有特色的是每个新生都会捧着一个硕大的圆锥形糖果包。这种糖果包外表是色彩鲜艳的各式图案,里面塞满了文具、小玩具、糖果等各种小礼物。
对于德国家庭来说,孩子的入学仪式非常重要,象征着孩子正式步入社会。家长们在这一天将糖果包送给孩子,庆祝孩子真正迈入人生课堂,孩子们也会像盼望过圣诞节一样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韩国小学开学的第一堂课不讲课,也不传授学生任何知识。对于新入学的小学生来说,相互之间都是陌生的,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好奇。大家非常注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有的班主任和学生们会做一番自我介绍,让班级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具有亲和力。老师会特别向学生强调,进入小学后应该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学习,并且让学生们懂得热爱国学和遵守礼节。
在8月30日的《现代教育报》上,刊登了署名马新彤的“新学期师生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的文章,文章谈到:第一课上得成功与否,既关系到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那么如何能上好开学第一课呢?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提前备课,知己知彼;二是灵活授课,环环相扣;首先要有一个漂亮出彩的亮相,其次介绍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再次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期目标、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自己的讲课特点,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接受和适应老师。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今后应该怎样做,如何学好这一科目,以及平时要求等等。三是启发为主,兴趣先行。
前面介绍的德国和韩国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对其他学段的新生来说,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起始年级的开学,应该有一些特别的仪式,给学生留下进入学校的美好印象,甚至是终身的印象。
马新彤的这篇文章,针对的其实不是学校开学的第一课,而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在自己的第一课上应该做些什么。
对于学校的老学生而言,虽然教室没有变化,班级的成员没有多大变化,任课教师也没有多大变化,但经历了一个暑假,进入了新的年级,也有很多新的气象。学校和教师不应该急着开展学科的教学活动,也应该举行一些仪式,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铺垫。
最简单又最实用的仪式,莫过于师生之间的聊天了。一个暑假,发生了很多事情,家里的宠物了,亲友的来访了,自己的出行了,体育比赛了……等等,要让学生们讲讲这些有趣的、或者说是无聊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但更重要的是,要专心倾听别人的说话,有机会再问一些问题,并讲述自己类似的或者完全不同的经验。真诚而又亲切地彼此交谈,并不容易在班级里形成,这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坚定、明确的要求。每个人的讲话都不会被别人笑话,大家所讲的内容也有班主任和老师们来保守秘密。
不仅仅开学的第一课要给学生聊天,每周最好都能保证有一节课(比如晨会)的时间,让学生讲一讲周末发生的故事。有的老师会说,课程如此紧张,总是在到处找时间补课,还要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聊天,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其实,这样的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教师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除了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会“连本带利”地将这些看起来浪费的时间都收回来之外,固定时间的聊天其实就是一种仪式,它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第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不只是某一学科的活课本,他是一个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的人;第二,一个师生之间能够畅所欲言的环境的营造,可以为班级的管理等工作奠定好扎实的基础;第三,这是学生学习即兴发言、熟悉有效发言以及培养美德的极佳机会。还有什么机会,能比这样的仪式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会各种形式的课堂发言和口头报告呢?
在八年级以下,聊天这样的仪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孩子,逆反心理逐渐加强,就不再适合举行这种类型的全班性的聊天了,取而代之是导师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小范围的、甚至是一对一谈心。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寻找另外一些仪式,比如班级的庆祝会、或者是全年级、全学校的庆典等等。
学校举行仪式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每个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种规划清楚、条理明晰的校园生活,也需要在学校的例行公事之外和单纯的知识传授之上体验另外一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