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2011-11-23 07:22:33)
标签:
教育国际化四个层次国际课程包容与选择观念变革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国际化,该怎样去推进基础教育国家化,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倪闽景处长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新的视角与启发。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国家和上海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将教育国际化列为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市教委也将在未来几年花大力气扩大教育开放,提升上海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如何理解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
我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有四个层次,第一是交流,主要是与国外师生的交流互访,建立姐妹学校,学生的海外游学等等活动。第二是理解,是指通过活动和课程,让孩子们理解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价值观,并明白将来世界需要在这种不同的背景下共同发展;第三是融合,一方面是学生的融合,将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出现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课程的融合,将来我们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态会有许多适应国际人才需求的变化;第四是主导,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的课程必然会不断调整和完善,部分课程的思想和内容会被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认同,甚至成为新的国际课程范例,从而达到主导的效果。
二、目前上海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怎样?
我认为目前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处于交流和理解之间。上海已经有一大批学校与不同国家的学校,建立了经常性的姐妹学校关系,每年有许多孩子在寒暑假到海外游学,我们很多教师都有了出国的观光和培训的机会。少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甚至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所。
从办学情况看,在基础教育阶段,上海已经有了数量不少的国际学校,还有许多学校建立了国际部或国际班,目前上海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外国孩子大概有2万人,这些孩子大部分都在国际学校或国际部里学习,非常少量的外国孩子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里和上海的孩子一起学习。
对上海孩子而言,我们也有一些学校尝试开设了国际课程,或通过与境外学校合作的办法,引进了一些新的课程。国际课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一些国际组织开发的课程,通用性较强,体系非常严密,比如IB课程、PGA课程等等;还有一种是国际性的考试课程,如A level、ACT等,学生学习课程后通过考试,就可以去相关国家申请高一级学校就读;第三种,我们把它称为国别课程,如AP课程、SAT考试等等,是美国大学入学会参考的课程或考试。
因为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过程,非常复杂,所以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描述清楚,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上海的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时候,应该是有更多的外国孩子在上海就读,而且其中相当部分是在一般学校里随班就读的;当然我们的课程也会更开放且被世界许多地方认同;双语教学的形态非常普遍,而且会有多语种的学业水平考试;孩子们会有更多的课程选择和升学选择,而且国内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国际性高校。
三、怎样的课程才能培养国际化人才?
课程是学校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它也体现了民族的特点和国家的意志,因此任何国家的课程总会有不同之处,国际的特点就是多样化,因此谈国内课程是否要与国际接不接轨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问题,我们与哪个课程接轨?任何不同国家之间的课程总会有些落差,这个落差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差异,这种差异我们需要尊重,消除这种差异也许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
关键在于,我们的课程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选择性,外国孩子可以选择与我们中国孩子完全相同的教育内容,我们的孩子也应该有权利选学部分外国的课程。在这一点上,上海的课程与发达国家主流课程体系间还是有巨大差异的。当然,怎样的课程才能培养国际化人才?这个问题需要细分,首先,我们是不是有胸襟把我们的孩子和外国孩子都培养成为世界服务、更为我们服务的人才?其次,国际化人才有哪些基本素质?最后才是用怎样的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我觉得要弄清这三个问题,还需要时间。
课程管理方式,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将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最终的目的是改进我们的课程,让我们的课程在培养孩子发展上更有活力,从而让我们的孩子能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显然没有义务要去培养国际公民,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对课程的选择和实施更谨慎、更有智慧。
四、制约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瓶颈问题有哪些?
制约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瓶颈问题,主要在我们观念方面不够解放,这在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层面都需要改进。有些人把教育国际化想像成摇钱树;有些人把教育国际化想像成洪水猛兽;而有些人以为教育国际化是水到渠成的事,可以静静等待。我认为,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但可以预见到发展过程中还会有许多艰辛和反复,操之过急和无所作为都是有问题的。
从行政部门来看,当务之急是需要思考长远的发展目标,并据此制定长远的制度,包括多通道的学籍管理政策、多样化的课程管理政策和多元化的升学制度。从学校来看,需要积极培养教师的国际化素养,甚至开始引进更多本土化的外教,并逐步开设更丰富的课程,包括国际课程,为孩子们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更主要的是要改变目前一切围绕考试展开的糟糕状况,让孩子们从繁重无聊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回归学习的本原。任何以考试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不管是土的还是洋的,都将没有出路,更不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方向。
总之,我们的教育国际化,是要让上海孩子,在未来全球化的挑战中能为国家赢得竞争力;也要让外国孩子,在未来全球化的舞台中成为中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