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读这本书
(2011-06-28 08:28:53)
标签:
跨领域阅读科学普及方法借鉴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在写“那神奇的大脚印儿”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预料到了对它进行评论的博友不会很多,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是完全正确的。
评论不多,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我的博客以讨论教育问题为主,经常过来访问的博友也都是教育领域的同行或者热心教育的人士,而“那神奇的大脚印儿”讲述的是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与教育有点距离;其次,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深化,不同专业之间逐渐形成高大的壁垒,使得人们的交流愈发困难,在面对非自身领域的问题和现象时,很难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自己就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些跨领域的讨论中,往往只有听的份儿,而且听也听得稀里糊涂。第三,人们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不大会集中注意力,也不大会有一定要将其搞清楚的态度。这样,在读博文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的点就不会很多,评论起来自然就不容易。第四,“恐龙足迹”虽然时有令人震惊的发现,但在今天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这种震惊更多地局限于那些专业人士的范围内,普通民众很难感受到。
我为什么会读《恐龙足迹》这本书?
理由之一是我对地球以及生命的演化历程很感兴趣,想通过这本书印证一些观点。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彗星、小行星等等天外飞行物持续不断地对地球进行着撞击,当然绝大多数能量都很小,到了地球大气层之后都化为流星雨,成为天文爱好者观赏的一种天文现象。但当飞来物的能量足够大时,就会造成全球性的后果。这些专家认为,白垩纪时期出现的恐龙等大量物种灭绝现象,就是源自一次直径为 15公里的飞来物对地球的撞击,并在墨西哥的奇克苏卢布形成了一个约200公里直径的大坑。我想知道古生物学家是否会认同这样的解释,以及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演变和进化的。
理由之二出于科学普及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虽然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在最近这些年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和很多国家相比,差距还是不小。我们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科学的社会,但如果科学要想充分实现改善人类状况的社会效益,必须在民主的社会中进行,必须让更多的人都能就某一些科学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当民众在更大的程度和规模上能够对科学发现和科学方法有一些基本了解的情况下,科学的效益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正如前面所述,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一点其他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就无法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就自动放弃了民主的权利。现在国家越来越关注民意,各种听证会、通过网络或者微博征询意见等也将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放弃自身的权利,然后在背后发牢骚,应该主动亮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能够跨领域地读一些书籍,对其他领域多一些了解。
理由之三是品味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用类似“拼图”的方式复原远古时期的恐龙,可以给我们很多联想,我们对一件未知事物的探究过程,与其是何其的类似。先是一些简单的信息,据此提出猜想,然后去探究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修正原来的猜想,再次进行探究……在不断地修正、调整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逼近事物的真相。这不就是我们平常开展课题研究经常采用的方式吗?
考古研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突破专业界限,开展多方合作,共同来做好一件事情。举个例子来说,世纪之交,我国曾有一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项目在方法论上极具意义,是多方合作的结晶。
从事文献学研究的专家们,把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关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献材料详加考证,逐一判断其可信程度和使用价值,以供大家使用;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者,着重对夏、商都城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为探索夏、商时期的都邑提供线索;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学者,开展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研究,并选出有年代意义的材料,供天文学家作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或进行碳14测年;考古学家对考古遗存进行系统研究,确立可靠的分期序列,提供层位关系清楚、文化属性明确、可以构成系列的含碳标本,由物理学家作碳14测年;从事碳14测年的物理学家,用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对含碳样品进行测年,提供年代序列;天文学家依据文献学和古文字学家提供的材料,以及碳14测量结果,推算准确的年代,进行定点。
由此推演到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若干个分任不同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组成一个团队,所做的工作不也与此非常类似吗?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通过团队共建,从方法论的角度贡献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呢?
很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同的。
一位好友在电话里对我说,他很认真地读了“那神奇的大脚印儿”这篇文章,读起来很吃力,不知道我是怎么想到读这本书的。于是有了这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