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与“刘彭芝时代”

标签:
人大附中课程建设超常教育创新发展以人为本国际交流 |
分类: 校园一瞥 |
人大附中校门(车内拍摄)
在北京的各中学中,新世纪以来最“牛”的学校要数人大附中了。7年间出了6个北京市高考状元,获6块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牌,三分之一北京高考保送生出自这所海淀区的中学,每年有180多名高三学生考进清华、北大。更有剑桥、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等国际名校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就是他们“牛”的资本。而促成人大附中超常规发展的,则是校长刘彭芝。刘彭芝是当之无愧的人大附中群体中的英雄,是她改写了人大附中的历史,创造了人大附中的神话,也缔造了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时代”。
4月26日下午,虹口区骨干校长教育考察团一行来到人大附中,实地参观学校,听刘彭芝校长介绍自己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思想。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但学校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一、学校印象
1.课程建设
人大附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与生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以为,生源并非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在当地知名的中学,生源是第一流的,但教育成效并不让人满意。生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能够让好苗子茁壮成长的,是学校提供的土壤,学校的课程建设,就是这样的土壤。
在人大附中,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学校逐步创设了“现代少年课” “创造发明课” “科学实践课” “心理导向课”等几十门校本课程,设有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4个领域的150多门选修课和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生物、英语历史、英语戏剧等学科英语课程l8门,还开设了除英语外的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l0种第二外语,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校内还有近三十个学生社团丰富着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选修课涉略的范围很广,每个学生可以同时选择其中的2门课程。为了吸引学生选修,有的教师要使出百本武艺,摆摊展示,争夺学生的眼球;那些课程知名度较高的教师,则趁机设置各种门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修习的“天分”。课程的设置不全是教师的活,那些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自主设置课程或者和老师联合开课。在学校的选修课中,还有一批课程是学校的后勤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开设的,如厨艺雕塑、摄影等等,这些课程也非常受欢迎。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元的文化环境,给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发展平台。
在各种社团中,人大附中的艺术团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2007年,我曾经观看了他们学校“在灿烂阳光下”大型汇报演出,透过文艺演出不难发现人大附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发展。
特色课程与社团活动
2.超常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个体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即人从出生起就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受环境的影响很小。按照心理学的定义,IQ(智商)高于130的儿童被看作超常儿童,在同龄人中的比例大约为1%~3%,智商的测验一般是从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测试,刘彭芝认为,如果再把其他潜能超常的儿童计算入超常儿童中,那么超常儿童在同龄人中的比例将达到15%左右。
刘彭芝认为,“让那些具有超常潜质的孩子在常规教学中蹉跎,是智能的浪费,教育的失误”。多年来,在她的带领下,人大附中一直致力于对超长儿童的发现、培养方面的研究,将那些在语言、数学、音乐、体育、表演、绘画、人际交往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超常的潜能,且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儿童遴选出来,依据他们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让学生个性达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我们区坚持了20多年的“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研究的思路与此是大致相同的,这其中,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
3.敢为人先
人大附中的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在这一理念下,学校立足改革,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努力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开设了全国第一门涉及综合创新的校本课程“现代少年课”;
——第一个组建了中学生“三高”足球俱乐部,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在国内最早引进博士教师;
——2006年,建起世界第一所中学参与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
——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一百所优质中学,通过网上远程教学,支援西部地区;
——无偿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办学,尝试派出多名优秀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
……
4.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个最基本的标志,就是教育者的眼中要有人,心中要想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成长搭建合适的平台。在人大附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学校对人的关怀。
学校为学生举办个人摄影展;为立志从事台球运动的学生开辟出台球室;在中国大剧院为15岁的学生杨夏南举办个人舞蹈专场;王羽熙,2004年以数学38分,总分高出艺术院校本科20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电脑动画专业。这个具有绘画天分的孩子因文化课成绩低没能考人人大附中高中,但人大附中破例接纳了他。程丛夫,12岁获得北京市首届卡丁车比赛冠军。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但学校对这个天赋特殊,极富冒险精神的孩子给予了充分尊重,让他在普通班进行文化课学习,允许他不按时上课,落下的课再由老师个别补,甚至特批不参加中考,保送进入人大附中高中。为他一步步走向人生梦想的阶梯。
……
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教师充分发挥特长,似乎还不能真正地诠释人大附中的“以人为本”。不妨再举两个事例:魏二明是来自河南的临时工,在人大附中食堂当炊事员,他向学校提出想通过成人高考深造时,刘校长立即表示支持,还给他报销了学费。后来,他获得了全国烹饪大赛金奖,为学生开设了“厨艺雕塑”选修课。现在已经是学校食堂的主管。另外一个临时工王峰的故事也同样感人。王峰来自陕北,在人大附中种过花,做过饭,烧过锅炉。刘校长注意到他喜欢摆弄电器,就破格把他调入电教室,他自学掌握了各种电教器材的使用,学校多次送他外出进修学习,拿到了电教上岗证。他的电教作品多次被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类报纸征用选用,成为学校的电教室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发表多幅作品,多次参与大型专题片的拍摄。他的摄影选修课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在交流中,刘彭芝校长非常骄傲地用PPT中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雕刻和摄影作品。而全部由食堂厨师排练的节目《从头再来》也是刘校长最得意的,这个节目差点上了刚刚过去的春晚。
刘彭芝校长说:“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他们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他搭建多大的舞台”。
刘彭芝校长介绍经验
5.国际交流
1997年,刘彭芝校长一上任,就提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办学目标。她带领教师和学生,坚持走出去,先后有800多名学生出国参观访问,给教师们也创造了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随着学校办学知名度的提升,很多国际上知名的学校慕名而来。美国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英国伊顿公学、澳大利亚三一学校、新加坡莱佛士书院……等多所学校都派团到人大附中交流。美国纽约州堪顿中心学校、纽约州立大学等多所学校与人大附中建立了友好校关系。为适应国际化的需要,人大附中设立了国际部,招收了26个国家的200多名学生,已毕业的四届国际部毕业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几点思考
人大附中的办学历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很多的。
1.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人大附中能够有今天的发展,与刘彭芝校长对教育资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通过校长的努力,人大附中获得了很多学校并不具备的制度和政策资源,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又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生源和优秀的教师队伍,这为学校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校长对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着特别的敏感性,率先和国际接轨,率先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这一系列的率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先机。
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的、可以为己所用的资源,关键在于学校的校长、学校的管理层有没有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2.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
刘彭芝校长是一个拼命三郎,如果你读过她的《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本书,就可以非常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来到世上,所为的大事是什么?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我的青春,我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我的人生大事。”为了实现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中学的办学目标,刘校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饱尝辛酸,不知疲倦。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和追求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轻轻松松地成功的,所有鲜艳的光环的背后,都能看到践行者流淌的汗水和付出的艰辛努力。想耍点小聪明、投机取巧并沽名钓誉,到头来一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3.名校如何可持续发展
人大附中有今天的成就,与刘彭芝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不懈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人大附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刘校长退休之后,人大附中还能有如此好的发展势头吗?
一个好校长离开学校后,学校还能够继续以原来的步伐前进,甚至走得更好,这所学校才是一所真正的好学校。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有制度加以规范,使得学校的很多做法不因变换了校长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要提升依法办学的力度;第二方面需要接任者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保证教师和校长之间、管理干部和校长之间能够形成做事的合力,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第三方面是在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有新的举措和思路,有不少资源是和人直接挂钩的,刘校长出面去做一件事情很顺利,其他校长出面可能就会举步维艰。
校园一瞥
链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