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出乐趣

(2011-05-04 08:36:06)
标签:

读书节

书香校园

推荐书目

读书作用

教育

分类: 我的心情

——在“书香溢校园·悦读润心灵”读书节开幕式上的发言

 

53日,虹口区教育工会举办的2011虹口区教育系统“书香溢校园·悦读润心灵”读书节正式开幕。根据教育工会的要求,我此前为全区的教师们推荐了10本书,并应邀参加了3日的开幕式活动,谈了自己对读书的一点认识,下面是发言的内容。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书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来到虹口区教育读书总会,参加2011虹口区教育系统“书香溢校园·悦读润心灵”读书节开幕式,以及“博慧读书俱乐部”的揭牌仪式。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能够和大家一起读书、谈论阅读中的种种乐趣,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感悟。

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校长不读书,带动不出善于读书的教师群体;教师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我们能预知未来吗?2010年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2004年的时候是不存在的;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估计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料到在2010年的时候,苹果的iPhone手机系列和iPad平板电脑会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未来十年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10年之后社会上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了。既然无法预知哪些知识是未来最需要的,当然也就不能事先教导。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就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以此来感染和带动学生。

其次,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化程度不高的学科。波普尔提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方法是——其必须要有可证伪性。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理论提出来之后,针对别人提出的质疑,可以通过实证来证实自己的理论是经得起推敲的。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之后,有人从他的理论着手研究,发现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光线在经过质量巨大的天体的时候,会发生弯曲的现象。这与人们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一些天文观察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光在通过大质量天体的时候,确实发生了弯曲现象。由此确立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学地位。但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的育人模式,换了一个培养对象之后往往就失去了作用;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教育理论,又常常是要么降低自身的科学性,要么干脆就没有可证伪性,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实践带来很大的麻烦。教师必须要通过不断地阅读,了解他人的教育探索历程,才有可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再次,读书是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北京四中的刘长铭校长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很悲哀的。他们平时不读书,到了退休之后剩下的只有几本教科书,精神非常空虚。”教师如果做不到精神上的富足,就不可能有学生的精神富足。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高出常人的职业精神,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坚持不懈的阅读。人类始终是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发现、在读书中成长的。每一个心怀理想、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都会不断地在现实的大地上寻求理想实现的可能性。而广泛的阅读、持续地和哲人对话的过程,使得他们或者坚持立场,或者修正理念,并在其中逐步完善自己,最终找到在人间诗意栖居的方式。

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有这样一幅标语: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

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

这幅标语,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二、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做为教师,要让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锤炼内功。

首先,内在的需求是读书的强大动力

根据教育工会的要求,在本年度读书节开幕之前,我向大家推荐了10本书。有一位博友给我留言,讲了这样一段话:“单位里开展读书活动,开出书单以后,都叫着‘没有书’;发书以后,说‘没时间’;等到集中时间、地点读书的时候,又说‘人多影响气氛’;最后要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大多东抄西摘。要搞一次读书活动是很难的。一定要叫教育工会切实督促才好。”这既是对教育工会的期望,也反映了当下的现实状况——教师读书缺乏内在需求。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威廉·格拉瑟认为,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当下最能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行为。如果教师自己不愿意读书,任何奖惩或者处罚都无法逼他们就范。可见,仅靠每学年发起的读书活动是不够的,要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内在的读书需求,让读书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次,合理的选择让读书更具针对性

一个人一生倾其全力,也只不过能读透2000本左右的书籍,因此有选择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更应该如此。对于教师来说,诵读经典,阅读教育刊物,研读真正的哲学与教育学,品味思想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作品,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倾听人类真正的声音,是选择阅读的时候应特别关心的几个方面。

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的一批教育家,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解决当代问题的原创性思想,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苏格拉底、昆体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弗莱雷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的课程教学改革,都是在他们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和革新,要探寻教育改革的路径,他们的著作是不可或缺的。

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就像穿在脚上的鞋一样,虽然每天鞋跟着人在行进,但人们并不特别感觉到鞋的存在。但我们经常发现,日常的学校教育,雕琢和刻画的痕迹太过明显,孩子们可以很轻松地区别哪些是加引号的教育,哪些是对学生真正有用的教育。要践行无痕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最为重要,而阅读就是转变教师思想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让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加富有成效、更加具有针对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再次,同伴的互助让读书更富有成效

将自己的读书经验和别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最终促使自身思想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是读书活动的一大特点。读书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互动过程,通过这种心灵互动,读者受到了启发,有了对某一问题的新认识、新看法,要及时将这些认识和看法通过言语或者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和更多的读者进行交流和分享,在互动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

我2005年评为特级教师之后,曾这样问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是书籍给我指引了方向。五年多来,我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放在博客中和博友们交流、互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经常性地刊登我的作品,也给我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和读者交流沟通的机会。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之中,我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感受到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长。读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影响到了周边的教师,更在学校的面貌改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读书既是欣赏别人,也是在挖掘自己;读书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使人的思想永远鲜活。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