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螺寺

标签:
北京怀柔红螺寺竹林银杏树滕缠松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红螺寺山门
如果体力充沛的话,在慕田峪长城游览一天,从关楼一直爬到慕字二十台,感受每一处的不同和特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大多数的旅游团,成员多有体力不支者,所以坐着缆车登上长城看一眼也就罢了,不会长时间逗留,因此需要安排沿线的另外一个景点。我们的团队就是如此,只在慕田峪长城上呆了一个半小时,我紧赶慢赶,也只走到了9个敌楼。
沿线安排的第二个景点是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城北 7公里的红螺山南麓,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它的开山缘起,可以追溯到中国佛教初兴的东晋时代,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和最大的佛教丛林。从东晋后赵帝王到清朝的多位皇帝,每个朝代的皇室都与红螺寺有着密切的关系,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据《高僧传》记载,红螺寺的开山鼻祖佛图澄,他是一位精通咒术、了悟禅机,能洞察过去、预知未来、神通广大的高僧。西晋末年,佛图澄由于感梦,来寻找中国北方佛教发祥地,二十余年无果。东晋咸康四年他跟随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叔侄北征段辽来到渔阳城(现怀柔地区),发现红螺山山形恰合他感梦之境,于当年创建此寺,起名“大明寺”,即现在的红螺寺。
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根据《中庸:哀公问政》中“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寓意,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将“以战为主”改为“以和为主”的政策。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数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内迁到怀柔桃谷山定居。唐皇朝拨款,将红螺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希望红螺寺能为皇室社稷降祥赐福,以求国泰民安,民族和谐,天下统一。
明正统年间,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在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护国资福禅寺”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于天启五年(公元1626年)赐红螺寺一口“天启大铜钟”,至今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现存放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内。
天启大铜钟
康熙到红螺寺降香时,曾在寺前竹林西侧的山亭中设御座赏竹。后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诗《竹下作》:“……六百一十有三杆,特令中官记其数……”反映了康熙皇帝赏竹时的情景。慈禧太后也曾朝拜过红螺寺,对红螺寺神奇的“竹林”、“古银杏”和大殿后的“藤缠松”景观赞不绝口。
解放后,红螺寺一度被易为学校,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于1972年被拆毁,集中存放在殿内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经等尽数丢失,文物保护区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现在看到的红螺寺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保护性修复的。
主院大门
寺院主院分三层,第一层是前殿,亦称天王殿,内供弥勒佛和四大天王。第二层是正殿,亦称大雄宝殿,正门横匾上书“大光明藏”四个大字。殿内正面有三尊佛像,当中释迦牟尼,左侧药师佛,右侧弥勒佛,两侧十八罗汉各具情态。背后是观音菩萨。第三层是后殿,亦是禅堂,内供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像,僧人平时在此念经。三层主殿两侧皆有东西配殿,其结构造型均与正殿相仿,只是规模不如主殿宏大。配殿两侧东院为宾客室和厨房,西院为退居疗和十方堂,供禅师、方丈等“高级僧人”居住。
前殿
正殿
后殿
红螺寺有三绝,其一就是进入山门之后看到的一片竹林。竹子一般生长在南方,北方比较少见,能够在这里看到这样一片竹林,确实难得。其二是正殿两侧的两颗银杏树。东侧一株清秀柔弱,是雌树,每年都结出白果累累,此树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仍生机不减。西侧是一株雄树,刚毅雄建,主干两人合抱不拢。其三是正殿和后殿之间的松藤架上一株硕大的平顶松,其枝杈被30多根木柱支撑着,形成一个天然的藤萝架,遮阳面积达40多平方米,每到暮春时节串串紫玛瑙似的藤萝花挂满枝头,浓郁的花香溢满全寺,是北京地区绝景之一。我们来的时候,正殿西侧的银杏树正在开花,后殿院子里的紫藤也含苞待放,确实很美。
竹林
银杏树
藤缠松
红螺寺的主院很小,但整个寺庙的占地面积很大,最兴盛的时期占地面积有4平方公里之多。在寺内的山林中走一圈,感受杜鹃花的美丽,古松林的苍翠,山鸟的啼鸣以及五百罗汉的威风,呼吸略带芳香的原野气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中。
山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