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推荐十本书
(2011-04-20 08:27:45)
标签:
读书活动推荐书目教师阅读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区教育工会要推进2011年度的教师读书活动,工会秦主席给我提出了要求,让我给全区的教师们推荐10本书。这是我第三次推荐书目了,考虑到学校类型的多样性、教师阅读趣味的多元化,以及避免和前两次的推荐书目相冲突,在我读过的书籍中挑选出了下列书目,希望老师们能喜欢。
1.《三杯茶》
[美]葛瑞格·摩顿森
当世界各大强国不断向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村庄投掷炮弹的时候,有两本书令世界动容——《追风筝的人》和《三杯茶》。如果你怀疑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创造改变世界的奇迹,就请读读《三杯茶》。
读书有激动的时候,但很少有落泪的时候。读《三杯茶》,我泪流满面。《三杯茶》是一本有关承诺、责任、坚持、慈善和友谊的传记文学作品。为了一个承诺,登山爱好者葛瑞格·摩顿森,放弃了他酷爱的登山运动,选择了比攀登自然界的山峰更为艰难的目标,游走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偏远地区,为他们建设一个又一个的学校,让贫瘠的山区走向精神和生活的富足。
2.《相约星期二》
[美]米奇·阿尔博姆/著
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临终前,莫里给他的学生上了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
“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
3.《给教师的60条法律建议》
雷思明/著
游戏需要规则,社会生活也是如此,法律就是最基本的社会规则。
教师必须懂法。没有一定的法律素养,是很难胜任教师工作的。
教师更要会用法。教师必须在教育和法律的双重视野下审视和运用法律知识。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势必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法律难题,如何寻求完美的解决之道是每位教师都难以回避的问题。
本书有教师最需要、最基本、最实用的法律知识,书中有生动鲜活的案例,通俗的法理分析,可操作的法律建议。
4.《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日]佐藤学/著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本书描述了21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该书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
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是一点点地转变的,可以突然在某个时间点上摆脱低学历状态;小组学习时成员不能超过4人,而且3个女生一个男生的分组效果是不好的;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很多颠覆传统观念的论点,有理有据,给教师创设了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契机。
5.《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
苏明进/著
用柔软的眼神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的发光、大大的发热。
对于作者来说,孩子的潜能并不局限于学习,他希望激发孩子向上、向善以及希望自己更好、更棒的力量,这份力量将会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书中记录了激励孩子潜能的50种方法,你会感动于师生交往的诸多细节:一个小处罚,让孩子感动得掉泪;一句鼓励的话,带给孩子前所未有的改变……在苏老师看来,没有一个孩子是坏的,他们只是需要被“懂”罢了。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懂”孩子的大人,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未来。
6.《孩子的情欲世界,你知道吗》
[法]马赛尔·拉夫/著
孩子的情欲世界是一个秘密花园,家长和教师不能贸然闯进这一花园,对生长在其中的各种“花卉”进行随心所欲的修剪和栽培;但也不能对这个花园一无所知,放弃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的良机。法国最权威的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医生马赛尔·拉夫以其辅导过的实际个案,撰写了《孩子的情欲世界,你知道吗》这本书,详细解析了孩子情欲发展所涉及的广泛议题,尽管这些案例来自法国,有国情上的差异,但总体上看,对孩子情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把握和分析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7.《好老师是自己找的》
杨茂秀/著
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生命,敏感而顽强,需要悉心地呵护和理解。作为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捕捉、体会其中的神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本书作者通过33篇古今中外好老师的故事,导引出对教师特质及教育现况的分享,帮助大家更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教与学、成长与改变的意义。每篇故事不仅是教师本身所常遇到的困境,更是一幕幕在与学生相处的校园生活中所常看到的景象。儿童哲学专家杨茂秀教授告诉我们:“教师这一行,最根本的良心不是教学之心,是关怀之心。”教与学的成果,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重要的则是过程里的愉悦体验。
8.《好老师在这里Ⅱ》
林文虎/著
相信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一定会把林文虎的第一本《好老师在这里》也找来一读的。我在第一次荐书的时候,曾经给老师们推荐了《好老师在这里》,这第二本也是非常的精彩。
本书通过一则则小故事,记录了书中的老师们在成为令人赞叹的“好老师”前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它不只是有关教育方法的记录,更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真义,为老师们提供更多教育体制内的创新教学法。相信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老师,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典范,或是和自己相似的身影,从而对自己的教法有进一步提升。也期待每一位家长,因为看了这本书的故事,再度燃起对孩子的爱与宽容。
9.《乖孩子的伤,最重》
李雅卿/著
李雅卿,“台北市自主学习实验计划”的主持人。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和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的发起人、“台北县种籽亲子实验小学”创办人及首任校长、“自主学习促进会”创办人及理事长。我在第二次荐书目录中推荐的《种种籽学苑教育手记》就是她的力作。
这是一本反思“乖孩子”教育的“叛逆”之作!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只要你心里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就自然地阻绝了孩子独立思考与自我发展的机会。本书作者传达了一种“将意志还给孩子,让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告诉成人要相信孩子,做好成人分内的事,同时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智慧,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期待每位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
10.《海伦娜的奇迹》
[德]恩雅·瑞格/著
海伦娜中学的不少孩子来自贫穷的移民家庭,甚至还有一些连工读学校或少管所都不肯收的问题少年。然而,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综合素质测评中,海伦娜的学生名列前茅;在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研究项目(TIMSS)中,海伦娜的学生数理成绩遥遥领先;从海伦娜毕业的孩子,不论是在职业生涯,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成了众人眼中的精英。
德国威斯巴登市的这所极其普通的学校,是如何让孩子们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呢?本书中,恩雅校长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向我们展现了海伦娜是如何引导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并使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稳定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如何在完成应试教育指标的前提下开展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海伦娜中学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模范学校”“德国最佳学校”等称号,更为家长、老师和孩子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