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实验中学发展蓝图
(2011-04-09 06:53:30)
标签:
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三年发展规划教育 |
分类: 校园一瞥 |
武侯实验中学位于武侯区簇桥新苗东街,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学校的生源中,本地失地农民子弟和外地农民工子弟占学生总数的81%。在校长李镇西的带领下,武侯实验中学的师生用自己的汗水、智慧与拼搏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理想,着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学校提升教育品牌的理想平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
在和李镇西校长交谈的过程中,听到他说起前些日子确定了学校发展的新三年行动规划,这让我很感兴趣。今年也是我区的初中和高中新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年,在确立自己的发展规划时,了解一下别人是如何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的,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学校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发展理念:
1.新教育实验
以教师发展为抓手,通过六大行动,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其“六大行动”实验项目是: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师生共写随笔,目的是促进反思;聆听窗外声音,让老师和孩子主动关注外面的世界,激发激情,开阔视野;培养卓越口才,让孩子学会交流,自如表达思想;建设数码社区,让每个老师孩子都能建设个人主页,训练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构建理想课堂,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2.平民教育
从教育对象来说,平民教育是面向平民大众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人的教育,是为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的教育;从教育内容来说,平民教育是对所有孩子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是和生活与生存相联系的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来自生活、联系实际,因而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从教育目标来说,平民教育是培养具有平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的教育,以后我们的学生不管是普通的劳动者还是杰出人才,他都拥有平民情怀,也就是有一颗热爱劳动人民并乐于为平民百姓服务的心;平民教育是一种平和朴素的教育,实事求是的教育,从容不迫的教育,是为教育对象终身负责任的教育,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真教育”。
3.民主教育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将民主看做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即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于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信人性的潜能;相信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相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和睦相处能够真诚合作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民主之于学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课堂的民主教学。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导学稿”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班级的民主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与引领,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走向成熟,让他们成长为人格高尚、个性鲜明、精神自由、举止文明的现代公民。
学校的民主管理,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发展能力和动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设计,尽可能给教师自我培养的空间,让教师成为自己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主人。
4.科学质量观
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追求和谐的质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
以上四者的关系:平民教育是方向,新教育实验是路径,民主教育是内容,科学质量观是目标。四个支点:公民教育,课堂改革,专业发展,平民文化。
行动策略:
学校在管理、德育、教学、评价、特色建设、文化建设、队伍提升、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行动策略,这里选择部分介绍如下:
1.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把人(在学校管理者眼里,这里的“人”首先是教师)放在首位,尊重人性,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包括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维护人的尊严,尽可能让每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精神发展的空间与前途。
“以人为善”:就是把每一个人都视为善良的人,并与之和谐相处。最大程度地相信老师,以宽广的胸襟善待每一个老师。
“以身作则”:管理者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出表率,并树立标准。“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做善良、宽容、勤奋、智慧、廉洁的管理者。
“以规治校”:通过老师们的参与制定出一整套互相监督、彼此制约的规范和制度,以形成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公共规则。面对这些规则,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严格常规管理,维护制度尊严。
“情感管理”:增加管理中的人文情怀,开展不同层面的团队活动,以增进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组织老师们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以拓展视野。尽量减少老师们的无效劳动,体谅老师们的日常困难,在细节处关心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民主决策”:加强和改善“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尽可能使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中来。畅通建言渠道,让一切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智慧资源,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
“群众监督”:干部接受教师监督,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制度,让老师们对干部进行考核和评价。
2.教学改革
核心是课堂改革。关键是变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一切教学活动都着眼于帮助学生学习。变教师“教”的过程为学生“学”的过程。
结合我校实际,深入进行“导学稿”加“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向社会开放我们的校园和课堂。因材施教,在学生及其家长自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编制不同类型的特色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平民教育的理念,开发更符合学生生活、志趣与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
3.文化建设
我们的文化使命: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富有特定含义与标志的走廊、绿化、雕塑、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甚至校徽、纸杯、资料袋等,富有精神含量和历史记忆的物件……;弘扬学校的精神文化:晏阳初、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校训、使命、愿景、价值观,每个教师的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服从大局的主人意识,单纯明澈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职业操守、坦荡磊落的浩然正气……;充实学校的活动文化: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这是把学校的文化追求浓缩在特定的场景之中,成为学校文化的活标本),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文体活动,教职工的集体活动……;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学校各方面具体的管理规章……
4.队伍提升
管理思路:“底线加榜样”,精神激励为主,不搞“一刀切”,大面积表扬先进。
发展模式:专业阅读(读书会)、专业写作(教育随笔)和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术沙龙)。
行为呈现:实践、沟通、反思、阅读、写作。(继续倡导五个一工程。)
科研形态:立足于改变自己的课堂、班级和每一个学生,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做科研课题。
提升目标:帮助每一个教师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高职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