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一场血案的背后
(2011-03-25 09:47:08)
标签:
血案家庭教育恐惧心理残忍行为育儿 |
分类: 教育故事 |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张妙连捅8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3月23日上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药家鑫在讯问中说,自己于2010年7月拿到的驾照,轿车属于他名下,2010年6月购买。他承认在案发时内心非常害怕,杀人只是一念之差,而作案的凶器是一把长二三十公分的单刃切肉刀,是他在案发当天在超市买的。
药家鑫的代理律师辩护说,这是一起交通肇事转型的故意杀人案件,药家鑫是一念之差,属于激情杀人。他的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且有自首情节。希望法庭从宽量刑,给他一条改过自新的路。
前段时间,李启铭肇事之后撂出的“我爸是李刚”这句极端嚣张的话语,曾激起公怒;而药家鑫撞人之后再补上8刀的恶劣行径,则超越了公众容忍的底线。案情还在审理之中,相信法院会做出公正的判决的。这一血案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第一,孩子的残忍根源在大人。如果你在学校里观察那些“小霸王”,那些喜欢打架、喜欢折磨小动物的孩子,一定可以从他的家庭中找到原因。
药家鑫也不例外。在庭审过程中,药家鑫说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管束极严,每天就是学习、练琴两件事,“母亲一直管我学琴,因为记不住谱子或弹琴的手势、姿势不正确,不知道挨了母亲多少打。”父亲甚至会把他关到地下室里,只有吃饭才能上楼。所以心里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压抑、抑郁,一度有自杀的念头。
“考西安音乐学院时,我专业课是片区第一,文化课也超出了分数线。”药家鑫说,“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想大哭一场,为了学琴,我、父母、老师付出了太多太多。”
如果一个人没有被迫压抑自己的强烈情感,他绝对不会残忍。一个心情舒畅的人通常也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很少甚至没有恨要表达。他不恨别人,因此也不会残忍。
第二,莫因恐惧让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人的一生充满无数的恐惧。怕穷,怕被人讪笑、怕鬼、怕强盗、怕意外事件、怕舆论、怕病、怕死……。成千上万的人害怕在黑夜行走;在警察按门铃的时候许多人会感到浑身战栗;大多数的旅客都会担心轮船或者飞机失事;“安全第一”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
大人因为这些恐惧,就会对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来生活和行事,稍有偏差就会受到惩罚。但孩子是有思想的生命体,他所成长的环境和大人小的时候完全不同,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如果大人没有关注的这一点,坚持不懈地按照自己的那一套来教育和管理,必然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压抑。
与怕你的孩子在一起生活,远比与爱你的孩子在一起容易相处。因为怕你的孩子会设法躲着你,与你离得远远的,你会有安静的生活。这看上去很好,但其实非常不妙,一个在恐惧中生存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倒吸凉气。
养育一个没有心结的孩子并不困难,首先你必须使孩子摆脱恐惧,没有罪恶感。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消灭自己的恐惧反应,但至少可以替孩子除去那些不必要的恐惧,像对惩罚的恐惧,对愤怒的家长、教师的恐惧,等等。
第三,对家长的教育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家庭比学校重要。一方面,孩子进入学校之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他的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等,基本上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另一方面,学校教师所要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每个人的关注都不会很多,孩子虽然进了学校,能够进行密切交流和教育的依然是家长。
在今天的学校里,你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如果没有孩子家长的一道介入和自我改正,学生的问题基本上改不掉的。对家长的教育在今天越发显得紧迫。
很多家长自己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祖父祖母来养育;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到学校作业布置得少了就抱怨,甚至自己跑到书店买练习册给孩子做;一些家长遇到那些善于惩罚学生的笨老师就像遇到了救星,主动将教育的权利交出……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解决,孩子不会有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