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语(十五)
(2011-03-14 09:01:33)
标签:
学前教育英语职称考减负学科难度书法进课堂农村孩子读书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每年的全国“两会”,教育总会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今年也不例外。今年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面启动的第一年,一系列事关教育发展的重点项目陆续启动,自然聚集了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目光。委员和代表在“两会”上的建议,有的很有道理,有的尚欠思考,这里不妨例举部分建议,并谈些我的看法。
71.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观点:“国家要为学前教育立法,同时把三年的学前教育列入到义务教育阶段。”
我的看法: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至今,加强学前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政府跟进的举措也非常迅速。学前教育一下子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这个时候建议为学前教育立法,建议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说是应景之作。但我以为,这个建议尚需慎重考虑。
美国政府在奥巴马上台之后,也提出大力加强学前教育,并将学前教育的改革作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五大支柱之一。这样的教育政策是否可行?美国的“国家教育进步评估”组织研究了40年来美国实施学前教育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1)正规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长期的智力发育并没有太大的重要性。参加学前教育的孩子和没有参加学前教育的孩子,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在各方面已没有明显的差异;2)学前教育还很可能给很多孩子带来恒久的害处。将幼儿作为学生,以传授知识和方法为目的的教育,会影响孩子思维的发育。3)学前教育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如果家长有爱心、照顾得当,那么,孩子花更多时间在家,要比在正规教育机构好得多。
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体现了国家意志,每个适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将三年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让每一个孩子提前接受强制性的教育,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个“杯具”,需要考虑的再清晰一点才是。
72.取消职称英语考试
观点:一天到晚就是学英语,最后学了十几年也用不上,完全忘记了,评职称还要考英语。但语文成绩越来越差,字写得越来越丑,你说这样的学习有什么用?
“与国际接轨,不是与英语接轨”“考不过职称英语,技术再高能力再强也没法晋级,很不公平。”“正因为我自己教英语的,才知道英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有一批特殊人才专门从事这个事情,我们要看的材料有人翻译,为什么要人人都会看英语呢?少数行业可能对英语要求较高,那让他们考英语就好了。”
我的看法:我也赞同取消职称英语考试。在我的周围,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教师或其他技术岗位的人员,有很好的专业功底,就因为英语的问题而无法评定职称。有些老师被逼无奈,只好主动申请到外省市支教,以获得免考英语的待遇。
用“一刀切”的政策来决定专业技术人员的“命运”,看似很公平,其实很机械,也不利于调动人们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懂一些英语,需要相关部门不断提供学习英语以及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但完全没有必要在职称上设置如此的门槛,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特色各异的人。
73.基础教育应将学科难度降下来
观点:国外高中毕业生的数学难度,大概只达到我们现在的初二年级水平。你学科要求提那么高怎么能行?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什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永远就只能是一句空头口号。
我的看法:我不知道这位代表所说的“国外高中毕业生的数学难度”,指的是哪个国家。到美国加州的惠尼中学、纽约的斯蒂文森中学去看看,就会发现他们的课程内容比我们的高中要深很多,很多学生在高三这年学的都是大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课程。
当然,在美国的不同高中,对数学课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即使数学学得不好,上个社区大学还是没多大问题的。不能将某个学校的情况推演到整个国外的高中。
我们当前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学科难度过大而造成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中学生所学习的课程,难度比现在还要大,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感到“学业负担过重”。
学业负担重,学生厌学,一方面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很大关系。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这样的希望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负担能不重吗?另一方面与学科课程难度的降低有关。没有难度的学习,学生缺乏挑战性,自然就厌学。厌学了学什么都是负担。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当前的中考,孩子们花费大半年的时间来应付中考考试,考题虽然非常简单,但学生们的负担一点也没有减下来,而且压力越来越大。
学问只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深度,学习者才会玩出兴趣。只有玩出兴趣,学习者才会沉浸其中。只有沉浸其中,才能促进人的知性成熟。一个知性较成熟的人,便有自学的能力,也逐渐能够独立思考。
74.高考用毛笔写作文可加分
观点:现在的孩子们对电脑的依赖性过强,很多都是提笔忘字,更别提书写正规的书法了。长此下去,中国的书法文化将会断代,五千年的书法将无人传承。教育部应要求中小学校开办书法课,在大学内也应推行书法选修课。同时,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考生应实行加分政策,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习书法文化的热情。
我的看法:不知道这位委员是否研究过,为什么钢笔会替代毛笔,现在的水笔又逐渐替代了钢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上述的这些替代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逆转的。就像今天的人们,用拇指替代笔墨传递信息一样,这样的发展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
人们现在用钢笔记录一本本的日记和工作日志,有没有想过若能保存两三千年也会变成像历代的书法作品那样,成了难得一见的文物,供后人研究和探索?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我们已经经历了岩画、竹简、甲骨文以及毛笔和纸张的发展历程,并没有出现过重新全面普及竹简或者甲骨文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质,书法虽然不够普及了,但新的替代物已经出现了,文化依然可以传承,而且手段更加先进。所以,没有必要杞人忧天。何况还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呢。
至于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这样的提法也要慎重。这些年来,很多人已经给学校“设计”了不少的课程了,京剧要进课堂,书法要进课堂……什么都要进课堂,学生的学习还不乱了套?在高考中将书法作为加分政策,就更加不靠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75.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观点:他们读完大学不回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我的看法:我们有这样的政协委员才是一个悲剧。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学上、能够上得起学,我们国家整体的国民素质才有可能提升。读完大学不回家乡,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专业对口的问题,还有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能将鞭子都打在这些学子的身上,更不能因噎废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