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青春期教育一例
(2011-02-23 08:11:45)
标签:
仿真婴儿小家长青春期教育体验感悟寓教于乐教育 |
分类: 海外短波 |
在《中国教师报》上,曾读到过夏弘福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仿真婴儿与青春期教育》,介绍了美国加州部分地区开展青春期教育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道分享。
临近暑假的前几周,如果你注意观察美国加州橙县地区的一些初中学校,可能就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放学的时候,有的学生除了背着书包之外,双手还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小婴儿。其实他们抱的并不是真的婴孩,而是一种特殊的仿真婴儿。让学生领养仿真婴儿是学校的一项教育活动,是青春期教育的组成部分。
美国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进行青春期教育,第一次涉及这一课题的时候,一般安排一个晚上,男女学生分别由父亲或者母亲陪同,分别去学校听专题讲座。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开始懂得自己已进入青春发育时期了。
为了引导学生严肃、正确地对待男女两性关系,不把它当儿戏,并让他们体会社会责任感的含义,除了在青春期专题讲座和初一的生理卫生课有了系统的知识传授之外,学校在放暑假的前两周还安排了这项特殊活动——利用仿真婴儿,让初一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家长”的感觉。
仿真婴儿重约7斤,身着标准的婴儿装,屁股上套着纸尿布。五官端正,胳膊和腿都壮实匀称。双手半握拳,两臂向上伸着;两条腿向前弯曲,形成做的姿势,坐高长约36公分。背部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凹陷处,内藏电池和特殊的智能芯片,婴儿的啼哭声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两种情况下,婴儿会哭。一种是抱“他”或者安置“他”的姿势不对头;另一种智能芯片设置的日夜都会有的不定时的啼哭。第一种哭比较好办,只要将婴儿的姿势调整好,“他”很快就止住哭了;第二种情况比较麻烦,让“他”停止啼哭的唯一办法就是将“他”抱起来,将一把特制的钥匙插入到婴儿背部机关中的小孔,再向右旋转15度左右,用手按住一段时间后,“他”才会停止啼哭。这种设置,啼哭的时间长短差异很大,有的时候钥匙插进去大约1分钟左右,“他”就不再啼哭了;有的时候,需要按住不放30分钟以上,才能让“他”停下来。半夜三更的时候,“他”突然哭了起来,孩子们要迷迷糊糊地从床上爬起来,按照操作流程来让他别哭,有时要等几十分钟,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晚上可能要重复4到6次,真的会让孩子们抓狂的。
学生领会仿真婴儿之后,按规定24小时内都要有领养者本人看管,只有体育课例外,可以委托给一个自己信任的人。于是乎,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婴儿”们哇哇的哭声,在全校的大会上,时不时也会传来一阵哭声,引起笑声一片。尽管这些“婴儿”除了啼哭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需求,但一天带下来,还是让这些小“家长”们疲惫不堪,他们的共同感觉是:“小娃娃”烦死了。孩子们将仿真婴儿还回去之后,老师会掉出其中智能芯片记录的相关数据,看在“看护”期间,有没有被虐待。没有任何记录的“家长”被看作是一个很周到的、称职的“家长”。
学生通过当一天“家长”的实践,初次感受到抚养婴儿的滋味及父母的辛劳,尤其是夜间的辛苦更是不言而喻。这有助于使他们懂得,要珍惜年轻时的宝贵光阴,不应在求学成长的年龄段,过早涉及两性关系,更不能过早生孩子,不然会影响自己的美好前程,甚至令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实际上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很多时候,让学生亲身感受一番,比苦口婆心、长篇大论的开导和说教要好很多,而且寓教于乐,孩子们乐于接受。有些知识,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就能理解和掌握;有很多技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学会,光靠讲是没有用的,游泳就是如此;而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源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又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自悟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