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这样的童年……·读《安琪拉的灰烬》

标签:
苦难童年成长历程励志全美教师普利策文学奖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一书有感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
前一段时间通过《教书匠》这本书,认识了弗兰克·迈考特,这位全美最佳教师、“教师中的教师”。同时知道了他还是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文学奖的获得者,《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儿》、《教书匠》是反映他一生成长历程的三本自传体著作。这三本著作都在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纽约时报》认为其“堪称多年来兼具全球影响和人文风格的成长小说杰作!”中国的读者将其称之为“美国版的《平凡的世界》”。于是从网上购买了《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儿》这两本书,利用寒假时间阅读学习。
《安琪拉的灰烬》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叫弗兰基的男孩(即作者弗兰克·迈考特)青少年阶段的成长过程。1930年,弗兰基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他们在纽约步履维艰,实在没辙了,举家迁回爱尔兰老家。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鬼,一领到工资和救济金,就会在小酒馆里喝个精光,然后唏唏嘘嘘地醉酒哭天。后来只身到英国打工,挣到的钱全部用来自己喝酒,不管家庭妻儿的死活;母亲安琪拉含辛茹苦,受尽屈辱,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在极端的贫困中最多时抚养着六个孩子,但贫困的生活使她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和一个女儿先后夭折。因为贫穷,弗兰基申请读中学受挫,14岁开始在邮局做送电报的电报童,16岁放弃邮局转正考试的机会,到伊森斯公司送报刊,19岁只身又回到美国,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一、弗兰基的“天使”
据说,俄罗斯文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掌故:德高望重的列夫·托尔斯泰和青年作家高尔基会面时,当托翁听完高尔基讲述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苦难和流浪的经历后,这位善良的人道主义者热泪滂沱地说道:孩子,在拥有这些经历之后,你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坏人,而您却成了一个作家!就童年和少年时代所承受的悲苦、屈辱和艰辛来看,弗兰基一点也不亚于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高尔基回答托尔斯泰,自己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坏人,是“因为天使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弗兰基的“天使”就是他的母亲安琪拉。
安琪拉有一个美好的青春。她在爱尔兰家乡上学,做女佣,闲暇时间还参加舞蹈比赛,很有可能获得冠军。但是她的母亲给了她盘缠,要求她到美国去找工作。当她到达纽约的时候,正好赶上大萧条时期的第一个感恩节,工作没有找到,却认识了弗兰基的父亲马拉奇,并很快坠入爱河,成了家,有了一个接一个的孩子。马拉奇会给男孩们讲许多好听的故事,但却控制不住自己的酒欲,只要口袋里有点钱,只要心情有点不好,就会一头钻进酒吧,不把口袋里的钱花光不出来。
安琪拉的任务就是照料家庭中的一切。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饭,她不顾一切地等在丈夫工厂的门口,以便从他的口袋里抢回孩子们的饭钱。回到爱尔兰之后,家庭状况依然得不到改善,她到社会救济部门申请困难补助,她到救助乞丐的部门去申请口粮,她带着孩子在马路上捡拾车辆洒落的煤灰,以便能生火做饭和取暖,他到主教家的门口,和其他乞丐一道争抢主教家里吃剩下来的饭菜……。但即使在条件极其恶略的环境下,她仍然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读书,要活出自己的尊严和勇气。她承受过世界上命运最为悲苦的女人所承受过的苦难和屈辱,她的身上又保留着世界上最坚强、最高贵的母亲所具有的美德。她像一只在生活的凄风苦雨里飞翔、奔波的老鸟,努力张开自己全部的翅羽,维护着自己饥饿中的孩子。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并不像他们的生活一样贫穷。因为她的心中也一直怀有梦想。
就是在这样困顿的环境中,弗兰基在学校分发的午餐面包上发现了一个葡萄干,忍着自己想一口吃下的念头,送给了自己的同学;弟弟迈克尔总是往家里带迷路的狗和老头,宁愿自己不吃挨饿,也不愿看到他们(它们)受苦……这样的爱心,不正是安琪拉教育的结果吗?
二、弗兰基的坦诚
读《教书匠》的过程中,我就对弗兰克·迈考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安琪拉的灰烬》这本书中,你可以再次感受到他的这种令人吃惊的坦诚。
母亲病倒了,四个孩子需要吃饭,弗兰基没有办法,只身出来转悠。看到给商店送货的车辆将整箱的啤酒、柠檬水放在地上,他趁人不注意,将两瓶柠檬水塞入自己的衣服之中,转身就走;看到面包店里刚烤出热腾腾的面包,他故伎重演,也塞了两个在衣服里,让兄弟几个能够吃上。
同学邀请弗兰基和同伴午饭时间到家里做客,但只管自己吃饭,不给他们吃一口。等他们想回学校的时候,吃饭的时间已经过了。他们俩干脆逃学,跑到别人的苹果园里偷摘苹果,之后又躺倒母牛的身下,直接将牛奶吸到自己的肚子里,被人发现仓皇而逃。
父亲到英国之后杳无音讯,家里没有任何取暖的木材和煤,只好将两间房的木板隔墙一块块地拆下来点火取暖,导致两间房变成了一间房,并最终坍塌。房东异常震怒,他们也无家可归,只好低三下四的寄宿在一个酒鬼的家中。为了免房租,母亲不仅要低三下四地为酒鬼倒屎尿盆,还要陪着这个酒鬼睡觉。
十四岁的弗兰基,开始进入青春期。他时不时地要跑到利默里克城的最高处“手淫”,又担心下面挤奶的女工会发现他。在送电报到卡莫迪家时,和家中正在生肺炎的女孩特丽莎有了性关系,后来特丽莎医治无效而死亡,让他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以为特丽莎是因此自己的缘故而死去的。
十六岁的弗兰基,跟着自己的姨夫在酒吧里一起喝了成为大爷们标志的人生第一杯啤酒,并很伤心自己的父亲没能陪着他和这杯酒。他醉醺醺地回到家中,母亲安琪拉批评他跟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德性,让他将埋在心中很长时间的冤屈一下子发作出来,大骂母亲陪那个酒鬼睡觉,还在冲动之下打了自己母亲一巴掌,打的母亲泪如泉涌。
……
和很多作品中一再美化主人公的人性光辉、将其他人物描写的异常龌龊不同,迈考特对弗兰基的描写太过真实,真实的不像故事。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打动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读者,他们深深地感动着——为弗兰基小小年纪里所经受的人间疾苦,也为他在极端困难的生活中所发出的渴望的颤音,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坚忍、乐观与热情。
三、时代的折射
《安琪拉的灰烬》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苦难中的家庭、一个从出生之日起就充满艰辛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一个酒鬼父亲,一个不停地生孩子的妈妈,一群肮脏的弟弟妹妹,而且还不断的失去他们。这基本是那个年代爱尔兰贫民窟每一个家庭的缩影。透过这个家庭和弗兰基的成长,作者向读者展现出更为广阔的爱尔兰下层社会的影象。一个家庭的生活也许是特例,而纵观全书却可以看到一个时代,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在一个独特时期的令人惊奇的心态与变化。
弗兰基的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几次大的社会动荡期。
第一,爱尔兰脱离英格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1919年,大多数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众议院,并于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在英爱战争后,双方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于1922年正式独立。虽然国家独立了,但人们的生活依然相当贫困。
第二,美国大萧条。1929年10月,随着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经济危机正式爆发。由于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使得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国家。这些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持续时间从1929~1933年,长达四年之久。危机使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很多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大萧条带来的严重经济危机,带来了政治危机,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建立起法西斯政权,再加上经济和资源上的竞争和掠夺,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二战期间,爱尔兰,一个刚刚从他们痛恨的英国人手中独立的国家,却无法摆脱过度的贫困。他们咒骂英国人,讨厌北佬,战争期间却兴冲冲奔赴英国给予的难得的工作职位,并为这份好运感谢希特勒。爱尔兰少年们就在这种自卑与骄傲的矛盾情绪中成长,他们热爱爱尔兰,最终又选择离她而去。
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如此磨难的弗兰基,他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原因何在?一是母亲安琪拉天使般的引领,二是弗兰基始终心怀梦想。苦难不会变成财富,只有那些心中有梦的人们,才能够在苦难之中,避免彻底的堕落,从容不迫地走向前方。他们始终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虽然结果可能是失败,但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享受着快乐,他们会继续努力,直到实现他们的梦想。
《安琪拉的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