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标签:
回家年的味道拜年情感 |
分类: 我的心情 |
母亲年纪大了,我这两年回家的次数也比以前多了。
去年11月份,曾经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家去了一趟,母亲见了我很高兴,抬起手向我伸出三个指头,对我说:“今年你回家三趟了。”仔细一想,确实如此,一次是4月份,一次是母亲的生日,还有11月份这一次。这几年每年春节都回家过年,母亲把我春节回家看作是正常事了,于是计算我平时回家的次数,记得清清楚楚,让我很是感慨。我要争取每年多回去几次,多创造一些家庭团聚的机会,给母亲带来更多的快乐。
还在忙着期末收尾工作的过程中,就不断接到家乡亲人和朋友打来的电话,询问我假期的安排,问我是否回家。家,是一定要回的,因为有母亲在,有一大家的亲人在。让我纠结的是怎样回去,选择火车还是飞机?我只有七天的假期,选择火车在路途上耽误的时间太多,但基本上可以保证能按时到家;飞机非常快捷,但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就只能干等,说不定会错过除夕夜。耐心地等了几天,看到上海这边以及河南那边天气变化的大致趋势基本明朗了,立刻预定了往返的机票。今天在家里吃了早饭去机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可以赶上家里的中午饭了。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要不远离家乡。由于工作的关系,每天陪在父母身边不太现实,但多创造点机会、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回到父母的身边,让父母感受到阖家团圆的欢乐还是能够做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为父母尽孝是子女应尽的义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衣食无忧,但很可能缺少团圆之快乐,亲情之温馨,新时期的“孝”,要突出它的时代特征和内涵。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尽管很多人在抱怨过年的年味没有过去那么浓厚了,但只要你留意一下春运的数据,看看二十多亿人次祖国各地“大迁徙”的壮举,你就能从中感受到春节的力量,仿佛能看到那一双双眺望家乡的眼神。在外劳累一年的人们,不惧千难万难,吃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到家乡,赶上除夕夜的阖家团圆。看望长辈,拜访师长,与亲友们围炉夜话,谈工作辛劳,聊家乡变化,叙久别相思,唠邻里家常,慰老人情怀,释子女乡愁,其乐融融,其情洽洽。这样一种亲情维系的家庭文化,已经深深融进我们民族的血液,筑成一条条风雨不可阻、困难不可挡的归乡路。
鲁迅在小说《祝福》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回家过年,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那浓浓的年味了。最典型的中国式年味,莫过于那空气中“幽微的火药香”了,但年味绝不仅仅如此,除了嗅觉和味觉的感受外,还有那受用于心灵,包容于温暖的味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疾速前行的洪流中,人们往往缺乏耐心,感受不到这些细微的、又能触动心灵的温暖。过年了,回家了,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一番了。
有一条短信这样写道:“是否还记得年的味道?那一缸裹着冰渣的豆包,那一枚清脆炸响的鞭炮,那一声不需缘由的大笑,那一个永远敞开的怀抱。年的味道,中国制造。”回家过年,去品尝年的味道啦!
祝所有的朋友新春快乐,阖家幸福,团团圆圆,顺心如意!
给您拜年了!
兔年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