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读《好父母的12堂课》

标签:
家庭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追求分数自主自立育儿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王淑俐《好父母的12堂课》一书有感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姚明喜得千金之后,自己抱孩子笨手笨脚的,顾此失彼。他到他的美国好友家中去,看到同样是球队主力的好友一手拥着一个孩子,还能够娴熟地做家务,非常的感慨。美国的家庭从组建开始,家庭成员就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包括如何给婴儿换尿布、如何养育孩子、如何让孩子增加自信、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增进家庭内的沟通技巧……等等多方面内容。姚明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此类课程的培训,因此在育儿方面经验欠缺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的国家,有关父母如何养育孩子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很多青年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之后,忙着自己的工作,将孩子丢给老人来照料,自己基本上没操多少心,因此在养育儿女方面的经验少之又少。养育经验的欠缺,导致了孩子在教育上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王淑俐所著的《好父母的12堂课》一书告诉我们,教育问题的根源在家庭,要解决教育问题得从每位家长开始。但如何拿捏教养的分寸,给孩子最适当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长付出精力和时间来认真践行。
一、孩子的人格品行源自家长的言传身教
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将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学校接受的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另一部分是和长者在一起,潜移默化开展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家庭和社会教育)。人的习惯的养成以及性格的培养,大都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淑俐认为,许多坏习惯都是从家庭形成的。
很多家长也很关注育儿方面的知识学习,但往往不得要领。有的家长读了教育专家的著作之后,认为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快乐的生活环境,但没有搞清楚自由和规则的关系,处处都“放纵”孩子。孩子一些过分的行为在幼年时看起来非常可爱,家长很容易轻易忽略了它的危害,即使偶尔管教,也是“言不由衷”,子女听起来仿佛“同意”其恶行。不料因此让孩子误以为某些犯错无所谓,因而一犯再犯,等到问题形成时,通常已相当严重。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孩子生下来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首先从父母身上开始学习待人处世的道理。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是孩子“最有力”的情绪管理教材,父母平时的心情状态,面对困境、处理危机的态度,都是孩子观察、模仿的对象。儿女出现问题,根子就在父母身上。
年轻的父母,自己往往工作繁忙,而疏忽了与孩子的沟通,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孩子用他那纯洁无邪的心去感受复杂多变的世界,心中充满了各种疑问和困惑;孩子在逐渐拓展自己的视野范围时,遇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事情;孩子在与他人、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碰到了一系列的难题,希望得到家长的指点;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挫折,需要获得情感上的帮助和依偎……这些都需要在家庭中营造倾听的环境,给予时间上的保证。青春期的孩子,碰到的问题更多,他们往往不能在家庭中获得情感支持,于是就去找朋友,包括异性的朋友。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此大惊小怪,认为孩子开始谈对象了,其实应该反思的正是他们自己。
父母最基本的身教表现在生活作息的安排上。王淑俐给大家推荐了“亲子333”活动,指一天至少拥抱孩子3次(皮肤接触),亲子间眼神凝视至少30秒,有意义的谈话至少30分钟。这些要坚持做到,而且还要在每天大体相同的时间内去做。其他期望儿女做到的事情,如喜欢阅读、有礼貌、惜物惜福、整理环境等,父母均须以身作则。父母的身教对子女的言行及观念影响极大,儿女出了错就是父母有错,为人父母者应该首先自我反省及改过,儿女的过错才有可能得以终止。
二、过度追求分数可能会毁掉自己的孩子
最近发生了几起中学生自杀事件,让人惋惜不已。其中的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成绩很好,处于中上等的水平,但他的母亲始终认为他努力不够,每天不停地唠叨他,让他心里不堪忍受,最终选择了溺水而去。另一个孩子在竞赛中没有拿到一等奖,感到没有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也选择了轻生。王淑俐也在书中介绍了一个刚上国三、成绩优异的男生,因不能忍受父亲的学习逼迫和随意打骂,以塑料袋套头自杀而亡的事件。……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折射出父母对“分数”的过度追求,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巨大问题。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自己未来的幸福都押宝在孩子的身上,从生下来开始就不惜代价精心设计,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让家长明白,孩子今后的幸福和成功,需要靠分数来说话,于是分数成了家长追求的目标,成了检验自己的投资是否值得的“试金石”。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个体,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和语言,在学科知识的学习方面有智能优势;有的人擅长动手和空间想象,在工艺设计或造型方面有智能优势……家长要认真观察、研究孩子的特点,找到他的优势智能并着力加以培养,使孩子能够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合他自身发展的成长道路。孩子在学习上需要分数和课业成绩,但不应该仅仅局限与这一点,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休闲爱好等是与课业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事情。
分数的功能,原本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和家长了解学习的状况,并以此来确定下一步学习的策略,明确学习的方向。通过考试给孩子一个分数,是学习诊断的一种方式,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孩子最终的学习成果。将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绩看得太过重要,会给孩子很大的学习压力。
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没有考出好成绩的时候,父母很容易因此而烦恼,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父母自己要明白,了解原因并帮助孩子进步才是正途。不要在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指责他们不懂事、不用心,却不检讨自己“参与”及“付出”了多少。父母愈能参与孩子的生活世界,对孩子愈有“同理心”,也就愈能正确了解孩子心情以及学习成绩起伏的源由,在第一时间协助孩子解决问题。重视孩子的梦想,接受孩子的失败,并由孩子自己决定对成败的定义,且注意他是否“过度反应”,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三、孩子的自主学习需要家长的循循善诱
家长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听到某家的孩子学习起来非常自觉,不用父母操心,成绩也很好,常会流露出羡慕之情,心里想着要是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那该有多好!其实,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家长培养起来的,当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的时候,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否,与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很多家长,大都不太重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多家长都做不到每天定时陪孩子读书,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相互交流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家长在给孩子购买书籍的时候,不大关注孩子的身心特征,经常买一些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书籍,让孩子难以流程理解故事的内容;家长对孩子读书的短期期望过高,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一定要让他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让孩子对书籍产生了恐惧;还有些家长认为读一些课外书没必要,只要学习一些遣词造句的技巧就可以了,因此给孩子报了写作技巧班,他们不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若无内涵及文字的熏陶,单凭写作技巧是写不出真正的好文章来的。王淑俐在书中说:“要孩子读书,大人先要读书;要孩子爱读书,大人先要示范读书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个人也认为,家长和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孩子来。
让孩子自主自立,是家长给孩子的最大财富。日本人幼儿教育的三条目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目标之一:能够不麻烦别人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在日本,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日本的家长们,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手里一律空着,而每个孩子的两三个大包外加书包都由他们自己肩背手拿着,而且还都跑得飞快。我们的家长,忍心让孩子这样辛苦吗?目标之二:用完之后的东西要放回原处。从小养成做事情有序的习惯,知道每一样东西应该放在何处,知道做事情要善始善终。目标之三:与父母朋友及其他人约好的时间要提前十分钟等待。这一目标的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认真履行成文的、不成文的各种契约,信守承诺,勇担责任,是对别人、对社会永恒的负责态度;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在我们的家庭中,上述三条教育目标很难做到,比较常见的是大人对孩子的无限溺爱和过度保护。大人的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学习“如何生存”及“活得更好”的机会。结果,让孩子变成了飞不起来、等别人喂食的鸭子。
《好父母的12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