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造力
(2010-12-29 09:30:25)
标签:
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特征效能学校特征创新培养九法教育 |
分类: 海外短波 |
在今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创新、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培养的提法比比皆是。加大创新环境的营造,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实,关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英国有关创新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可以给我们不少启迪。
在英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地教学,是近年政府重点倡导的教改内容之一。英国教育标准局一份关于在中小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报告认为,“具有创造精神”与“创造性教学”并非激进的新概念,它无非是要求教师耐心地观察、倾听学生,并与之密切合作,有目的地帮助他们生发出自己的思想。
英国教育标准局的报告还进一步认为,学校的管理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有了学校管理的支持与鼓励,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创造性地教和学,才能确保好的教学实践脱颖而出.并获得支持进而在全校推广。报告为学校里的创新精神找出了四大特征:
一、有想象力地思考与行动;
二、有目的地进行有想象力的行动,即跟特定目标联系在一起;
三、行动生成了具有独创性的成果;
四、行动中具有与最初目标相关的价值。
显然,这样的定义把慢无边际的白日梦排除在创造性思维之外——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是有明确目标的。
英国教育标准局还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事关学校全局的目标。全国创造力与文化教育顾问委员会(NACCCE)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越是投人到创造性活动中,他们的行为表现与学习成绩越好。最有效能的学校具有以下特征:
·校长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
·眼界开阔,对来自校外机构的思想敞开怀抱;
·没有激进的新式教学方法、但学生的思维得以有目的地发展。
而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具备以下的特征:
·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超越常规要求,并因此受到奖励的环境;
·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对自己的意义;
·保持课程的稳定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探索做事的多种途径;
·给予学生进行此类探索的时间。(资料来源:《中国教师报》)
链接:创新力培养九法
1.身体力行
培养学生创造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做好表率。学生不是在你要他们有创造力的时候才发展创造力的,而是在你表现出创造力的时候就学到了创造力。
大多数人记忆最深的教师不是满堂灌的教师,而是那些在思想与行动上给你做出表率的教师。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教给了你思考的方法。
所以,教师与其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如思考自己该如何创造性地去教。
2.建立自我效能感
学生所能成事的最大局限,来自于他们认为自己能做什么。所有学生都有能力成为创造者,去体验创造新事物的快乐,但首先我们必颂给予他们创新的坚实根基。有时候,教师和家长在言语中对他们潜能局限的暗示,不经意地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与之相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自信。
3.质疑假定
我们在思堆中都带有假定。通常情况下,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所以我们意识不到这些假定。具有创造性的人能够对这些假定提出质疑,最终让其他人也随之改变观念。当哥白尼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时,大彖都认为这是荒诞不经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能看到太阳围绕地球转。伽利略的思想,也被视为异端。
有时,多年之后大众才能意识到他们原有假定的局限、错误和创新者的思想价值。正是那些能够质疑假定的人的推动,我们才会有文化、科技以及其他方面的进步。
教师可以做质疑假定的典范。教师可以向学生显示.他们假定知道的,其实并非是真知。
当然,学生不能对所有假定都提出质疑。有质疑、调整的时候.也有适应的时候。一些有创新精神的人提出的质疑太多,以致大家对他们的质疑会不太重视。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哪些假定是值得质疑的,哪些仗是值得打的。对于无关紧要的假定.不如先不管它,这样,当你找到真正值得付出的目标时,你才拥有听众。
让质疑成为日常教学互动的一部分。对手学生来说,学会提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帮助学生对其问题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形成好的问题,以及如何回答问题。避免让学生以为你的任务就是教知识,要让他们认识到,重要的是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4.对论题进行定位和再定位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对论题和项目的定位和再定位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他们在发现自己选择错误之后进行重新选择。
学生自已选择的作业论题或项目如要获成功,需县备以下3个要素:一、紧扣课程目标;二、表现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三、能够给学生一小个好分数。如果学生选择的作业项目离课程目标太远、那就让学生重新选择。
你不能总是替学生选择,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是让他们学会如何选择的唯一方式。有时候,我们在选择论题和项目时都会犯错误,但记住,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会识别错误,对其自身的选择进行再识别和再调整。
5.鼓励学生形成思路
一旦论题被识别,那就是学生形成思路和解决办法的时候了。形成思路的环境需要相对宽松,避免批评与指责,学生会意识到有的思路相对较好或较差.但教师千万不要过于苛责。对于学生提出的思路,鼓励其中具有创造性的方面,对于没有创造性的内容,提示新的方法。学生提出很多思路,要给予表扬——尽管有的不靠谱,同时鼓励学生寻找到他们的最佳思路。
6.跨学科思维
帮助学生进行跨越学科的思维,能够刺激学生的创造力。传统课堂上,每节课只讲授单一学科,这让学生以为学习只能分门别类地进行。事实上,创造性思维通常来自对不同学科的整合,而不是对知识的单一记忆与重现。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的方法是,让他们识别出自己最强和最弱的学科,然后让他们借用强势学科的某个概念,在自己的弱势学科中形成一个论题。比如,他们可以把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嫁接到社会研究课中,分析科技因素在国家政活趋势中所发挥的作用。
7.给创造性思维足够的时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匆忙的社会中。我们吃着快餐,从一地赶到另一地,我们珍视速度。事实上,我们说某人聪明的一种方式,就是说某人很“快”(quick),这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对于时间的重视。
然而,大多数的创造性洞见,不是在匆忙中产生的。我们需要花时间去对问题进行理解,对之翻来覆去地掂量。如果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去思考,我们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做好。如果你在试卷上塞满问题,或超负荷地给学生布置作业,那么,你便没有给予学生创造性地思维的时间。
8.创造性地教和评估
如果教师只给学生出多项选择题,学生很快就会知道你重视什么类型的思维,无论你对他们怎么说。如果你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你需要在布置作业或出题时给创造性思维留出空间。给学生设置需要知识再现、分析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比如,可以让学生对某部法律进行分析,并思考如何对之进行改进。
9.对创造性思维和作品进行回馈
仅仅跟学生谈论创造力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权威人物的言行不一。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即成绩考评,他们对教师究竟看重什么尤其敏感。如果你不兑现自己对创造力的重视,他们就会只为了分数。
在成绩考评时奖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布置项目类作业时,提醒学生,你不仅要考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写作能力,还要考查它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知道,创新能力不是取决于你对他们所写内容的认可度,而是取决于他们在表达思想时表现出了对既有思想与他们自身独有思想的综合能力。在判断思想的创造性时,只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而不必从学科的角度采考虑。学生通过创新得出的思想,有可能是其他人之前得出过的。
有的教师抱怨,对创造力的评估,不能像评判选择题或简答题对那祥客观。是的,对创新能力的评估会牺牲一定的客观性。不过,研究显示,对创新能力的评估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如果评估的目的是教育学生,那么,给学生布置需要创新能力的作业,尽管评价不那么客观,也强于为了追求客观性而只对没有创造性的作业进行评估。需要让学生知道,对创新能力的评估没有完全客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