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孟子的教育思想·读《孟子教育学说》

标签:
孟子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教育主张教学思想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余家菊《孟子教育学说》一书有得
这两周集中进行传统文化和文言文的学习。上周学习的载体是余家菊先生所著的《孔子教育学说》,本周学习的载体是他撰写的《孟子教育学说》。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奉为位次孔子的“亚圣”,《孟子》一书被官方定为经典,定为士人进身的必读书。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主精神的激发、崇高境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一、孟子的教育哲学
有怎样的人生哲学,就有怎样的教育哲学。孟子的人生哲学是尽性说,他的教育哲学当然也是尽性说。
孟子所说的“性”,其实就是人性。人既有与禽兽相同的对欲望的追求,又有区别于动物的道德属性。欲望追求属于外在追求,道德追求则为内在追求。欲望追求受外在制约,得到得不到完全由外在的力量决定,不能称作人性;道德追求则完全在于自己,这与孔子“为仁由己”(《论语·颜渊》)的观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人性。
“性”有善恶之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的今天,学者们也往往莫衷一是,各执一端。荀子认为“性”天生邪恶,告子等人认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孟子则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但在同类中却有相似之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其二,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其三,孟子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人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人性作为一种有别于动物的道德属性,指的主要是“仁义礼智”等属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二、孟子的教育主张
1.教育作用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2.教育目的
孟子从“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第一次明确概括出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孟子还藉此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3.理想人格
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还在于他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应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有“浩然之气”。
4.教书育人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
君子有三大快乐,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能够做一个教师,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又非常快乐的事情。人类之所以能够从蒙昧的使其走到今天的文明,所凭借的是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是因为人才的缘故;人才从哪里来?就是学校里培养出来的。所以余家菊先生说:“人能弘道。有文化,则人类文明;文化停滞,则康乐止息。故从事教育者,实以人类之苦乐自置于一己之肩者也。”教师承担着如此的重任,如果能得到天下的英才并教育之,那真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
5.教育之患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
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在今天的世界上,每个人都要特别注意,别人从各个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也许比你自己所知道的要多很多,理解的也比你要深刻的多,千万不要“好”为人师。好为人师的人往往容易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教师同样要注意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把使受教育者幸福健康的成长放在首位,一言既出,要思虑是否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行之发,要思量是否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的观感。余家菊说:“教育之业,不出之以慈爱之心,便流于残酷之行。身为教师者,不为菩萨,即是屠夫。凡掉以轻心,出以逞己之意者,皆屠夫也。”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
三、孟子的教学思想
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内在善性的发掘。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为强调“思”的作用,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其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
1.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旨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
2.盈科而进
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像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3.因材施教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
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本身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教学方式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4.独立思考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但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会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会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孟子的话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天的社会,似乎更加“唯上,唯书”,缺乏怀疑精神,我们一直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人才,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
《孟子教育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