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屁事
(2010-12-18 07:41:17)
标签:
屁事牛羊制造温室效应双刃剑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在公共场合放屁,是一件非常不雅、尴尬的事情。拿“屁”来说事,通常也是调侃的多、骂人的多,没多少正经事。但有些“屁事”不可小视。
不久前,有专家把放屁的问题提升到了事关人类未来命运的高度。中科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先生在一场报告会上提出“要管好‘牛羊放屁’”,因为牛羊的屁里面含有大量的甲烷,这种气体是强烈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
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6年底发表的一个名为《长长的阴影——畜牧业的环境问题及选择》(Livestockˊs long shadow-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的报告中指出,“与运输业相比,畜牧业产出的温室气体更多,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占总量的18%”,其中相当大的比重来自于牛羊这些反刍动物的消化道。
为什么这些反刍动物会产生如此多的“屁”呢?这要深入反刍动物的消化道一探究竟。牛、羊、鹿、骆驼这些反刍动物都有四个胃室,分别称为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其中瘤胃和网胃实际上是食道变化而来的。在瘤胃中,居住着100多种细菌,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分解纤维素产生甲烷的甲烷细菌。这是在牛羊还不能享用人工高蛋白饲料的年代,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技巧。反刍动物的食物,都是植物的茎叶,里面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这些可以分解纤维素的甲烷细菌与这些反刍动物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在牛羊温暖潮湿的瘤胃里,充满了被粉碎的纤维素,更重要的是,这里氧气极少,为厌氧的甲烷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甲烷细菌大量繁殖,不但分解了纤维素,为牛羊提供了一些必需的维生素,同时这些数量庞大的细菌随着食物团进入皱胃,也是真正的胃,被消化掉,给牛羊补充了食物中缺乏的蛋白质。这一共同依存的过程的副产物,就是大量的甲烷。最终,这些在肚子里窜来窜去的气会夺路而出。当然它们并不都是通过“屁”的形式释放出来的,更多的甲烷气是以打嗝的形式排放出来的。
加拿大的科学家威顿伯格(Wittenberg,K.M.)等人做过精确测量,一头一岁的阉牛,如果放牧在苜蓿和雀麦草混合的牧场里,平均一天可以产生 245升甲烷。即使是一只羊,一天也可以产生大约15升的甲烷。这的确是一个很“牛”的“排气量”,一个人,即使吃了一天煮黄豆,最多不过可以排出2升的“气”来,这已经足够让一个坐大办公室的白领无地自容了。
与“排量”相比,更“牛”的是数量。据上面提到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那份报告计算,截至去年全球饲养着14.96亿头牛、17.84亿头羊和其他小反刍动物,这个数量,占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陆地动物总生物量的20%。这么庞大的数量与牛气的“排量”相乘,结果自然是不能等闲视之。更要命的是,这个数还要乘以23,才能和汽车飞机轮船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上等量齐观。更加让人如同吃了黄豆般坐立不安的是,按照目前人们对肉类和奶类制品消费的增长趋势,到2050年,牛羊的数量还要再翻一番。
瞅着日渐升高的气温,大家终于觉得这“屁事”是不能不管了。最直接的是新西兰政府,这个畜牧业大国的政府在2003年宣布开始征收“屁税”,以督促农民改进饲养方法,减少甲烷的产生。更多的科学家在研究怎么减少牛羊瘤胃里的甲烷细菌,这些可怜的甲烷细菌在与牛羊和平共处了千百万年之后,终于要有麻烦了。
其实,这关牛羊和甲烷细菌什么事儿呢?如果不是人们把牛羊驯化成了造肉机、产奶机、制毛机,世界上本没有这么多牛羊,也不会有这么多牧场,更不会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被改造成新的牧场,当然也没有这天大的“屁事”。也许有一天,牛羊会怀念它们曾经可以自由自在放屁的日子。还要加一句,这些食草动物的屁,一点儿也不臭。(资料来源:新京报新知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