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绿色生命教育
(2010-11-24 07:28:16)
标签:
绿色生命教育人文关怀希望校园以人为本教育 |
分类: 校园一瞥 |
这两天教育督导室在虹口高级中学开展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虹口高级中学一直开展的以“立人”为核心的“绿色生命教育”,自然成为督导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以“绿色生命教育”来统领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体现了学校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教育本质的思考。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绿色生命教育。
第一,人文关怀
在可见光的范围内,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中色光,人眼在感受这些光时的敏感度是不相同的,对绿光最为敏感,人眼在感受绿光的时候也最为舒服。专家建议埋头工作或学习的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要抬头看看周围的绿色,显然是有道理的。
不光是人眼在感受绿光的时候舒服,一个人徜徉在绿色的世界中,也会有心旷神怡之感。将绿色作为学校里教育的基色,与师生的身心成长融为一体,体现了学校对每一个师生的人文关怀。
第二,希望校园
一谈到绿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自然,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以绿色为主的。一个以“绿色生命教育”为主线的校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绿的色彩:
首先,校园的环境是绿色的。环境的绿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栽种绿色的植物,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勃勃生机上。要让人们一踏进这所学校,就能很自然地感受到校园的活力、一草一木的和谐以及生命的坚韧。
其次,学校的课程是绿色的。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学校的中心工作总是围绕课程而展开的。但是,当下的很多课程,学生并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学习味同嚼蜡,学生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而造成的。绿色的课程是学生自己愿意学习的课程,是能够给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深刻认知体验的课程,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课程。
再次,学校的文化是绿色的。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人对自然的加工。人有两个天性,一个是自然的,一个是文化的。人的工作和学习、人的衣食住行、人所看到的一切,几乎全是加工出来的,因此,人总是生活在文化里,文化就像我们的“体外器官”,你没有办法割舍。每一个学生走进校园,必然也生活在学校的文化之中。但是文化有好有坏,尽管人在创造它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它是好是坏。绿色的校园文化,给师生提供的是积极向上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好文化。师生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怎样能让他们多创造出好的文化呢?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一个具有文化判断力的校园,一定是一个绿色的校园。
如果学校的环境是绿色的,学校的课程是绿色的、学校的文化是绿色的,徜徉在其中的师生,一定会在心田中感受到这份盎然的绿意,在充满绿意的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心情一定是舒畅的,工作一定是愉悦的,干劲也自然是十足的。这样的校园,自然会成为希望的校园,师生的乐园。
第三,以人为本
一谈到绿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绿色食品、绿色蔬菜。因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使得人们的饮食安全不复存在,基本的生存权受到威胁。绿色食品带给人们的是健康,是生存安全的信念。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陶行知先生对教与学有非常精辟的概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做人,对每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成为一个人更重要、更困难的了。但我们今天的教育,离“立人”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周彬在《课堂密码》中说:“在学科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的专业归属感在教育之中,因此教师普遍将育人看的很重;在学科分化之后,教师的专业归属感在学科之中,因此教师普遍把教书看得很重。”这是我们当下高中的真实写照。
“绿色生命教育”是没有学科分类的综合性课程,要将这样的一门课程实施好,教师必然要抛弃习惯上的从学科教学出发的思维模式,从育人的角度来思考、来实践,这将有利于教育向本源的回归,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希望能够通过“绿色生命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培养出一批有正确教育信念的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引领学生;培养出一批身心健康、充满蓬勃生机的学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