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征集和评审综述

(2010-10-26 08:34:56)
标签:

上海市

物理论坛

论文评审

过程综述

教育

分类: 会议纪要

——“2010上海物理论坛(上教杯)”活动纪实之三

 

在论坛上,我就论文的征集和评审情况做了一个综述,具体内容如下:

 

各位专家、各位物理同仁:大家好!

受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委托,就本次论坛的论文征集和评审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

本次论坛,共收到各区县教师和教研员提交的论文340篇。和前两届相比,论文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第一届论坛247篇,第二届论坛254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的广大物理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对物理教育教学现象的研究,更加注重对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表达。几位评审专家连续三年都参加论文的终评工作,他们明显感到今年的论文不仅数量多,整体质量也比去年高,认为论坛活动确实起到了促进我市物理教师精心思教、潜心铸学良好氛围的形成。

本届论坛的论文评审工作,和往年相比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初评阶段,不同教研片的教研员交叉评选另一个片的论文,尽量避免评选过程中人情因素、平衡因素对评选结果的影响;二是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教师的论文都采用匿名的方式参评,不进行区县之间的平均分配,确保高质量的论文脱颖而出。青浦的朱家角中学本次选送了12篇文章参加论坛,其中就有3篇文章获得二等奖,这既得益于本次评选方式的改进,也反映了该校的物理教师对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视。

经过全市物理教研员组成的8个评审小组的初评,选出初中43篇、高中33篇、教研员论文18篇进入市级评审。市物理专委会组织了10位专家,对初评出来的文章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和评议。专家组在评审的过程中,依据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条:第一,有没有新意,是否在紧扣课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关注论文的创新性;第二,是否真正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是否有价值、有深度,是否对他人的实践有指导意义。也就是关注论文的实践性;第三,是否有恰当的教育或者教学的原理支撑论文的观点,是否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关注论文的理论性;第四,有没有科学性的错误,是否有不符合物理学科特征的表述。也就是关注论文的科学性。依据上述几条原则,专家组经过反复的斟酌、讨论,最终评选出一等奖论文9篇,二等奖论文21篇,三等奖论文55篇。获奖比例为25%

获奖的论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今年论坛的主题撰写论文。每年的论坛,都会确立12个主题,希望大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有些论文虽然写的很有价值,但和论坛的主题没有关联,在评审过程中就会被排除在外。

二是论文既有自己的亲身实践,又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这是在最近几年论坛的论文评选中物理专委会都非常关注的。上海市物理论坛的对象是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开展论文交流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们的实践,因此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论文比较容易被专家认可,纯粹理论性的探讨文章,常会遭到专家的质疑。本次论文评选本来准备评选出10篇一等奖的论文,但其中有一篇论文实践的案例较少,理论的分析较多,让专家在评审的过程中很是为难,权衡了再三,还是放到了二等奖中。

三是论文抓住了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说作业问题,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一些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有价值的实践;比如说个性化教学的探索,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新课改非常关注的,也是希望能够有所突破的;比如说物理实验,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DIS实验、DIY实验等的探索,给教师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说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学习活动卡,对新课程中配套教材的运用进行了实践研究,让大家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用教材教”。比如说有关板书的研究,尽管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确实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随意不太关注的一个环节。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罗列了。

四是有相当一批论文是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成果,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这一点特别值得提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困惑,将这一困惑转变成一个小的课题开展研究,一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看是否有人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另一方面寻找理论支撑,确定研究路径,自己亲身去实践,看自己添加的变量是否能够导致教与学的行为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写出研究的论文,就很有价值。

当然,还有相当多的论文没能通过初选,复评中也有一些论文没能获得三等及以上的奖项。论文没能获奖,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论文的题目太大,内容很少,头重脚轻,比较空洞。比如说“论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和策略”,这一题目可能需要一本厚重的书才能够说得明白,要用一篇论文来诠释,太困难,一线教师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二是重复他人的研究,缺乏新意。教师在确立课题开展研究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看自己想探讨的话题别人已经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是什么,自己如果去做,期望在哪一方面加以突破。没有这样的前期工作,花费了很大精力,往往做得还没有别人的好,得不偿失。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是开展研究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情。

三是论文中引用了很多新的、与课改相关的名词,但这些名词与研究的内容要么没有直接的关系,要么解释不清楚其内在的关系是什么,给人感觉就是一组华丽辞藻的堆砌,华而不实。阐述的一些教育原理或教学观点,既缺乏具体案例的支撑,也没有和新教材有较好的衔接,给人的感觉是在自说自话。部分教研员撰写的论文非常实在,但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还处在经验总结的阶段,引领作用不够。

四是文章的内容和论坛的主题不相符合。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

为了进一步提高物理论文的质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此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认准方向,持之以恒地开展物理问题研究。

一提到冯容士老师,大家马上就想到他的DIS实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在实验方面持之以恒加以研究的结果。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生姜还是老的辣”,一件事情坚持多年去思考、去探索,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一定会非常深刻,写出来的文章也更有价值。学习和工作,最忌讳的事情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物理研究也是如此,不能总是变化研究的方向,到头来好像什么都做过,但什么都不精。

从培育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角度看,也需要教师认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去实践。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就是刘京海校长20多年坚持探索的结果;江苏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从情境教学、情境课程再到情境教育,一直探索到现在,让同行们一谈到“情境”就会联想到她。

第二,不要跟风,抓住学科的本源问题去实践。

教育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不同的年份里会有变化,如果我们总是跟着这些热点去跑,会非常的疲惫,也很难深入。我们要从学科本源入手,思考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物理学科的教学,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学生、教师、课程。

从学生的角度看,下列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要关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征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机制;等等。我们每天都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但我们很少去想,学生是如何开展学习的。

从课程的角度看,下列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要关注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设计和研究;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物理学科教学中的若干难点研究,比如力的合成等难点实验、概念形成的难点等;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物理教材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物理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物理课程实施的评价;物理作业和辅导的设计与实施;等等。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下列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要关注的:物理学科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物理学发展的前沿(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结合,等等);国外物理动向的研究,物理比较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学科教研组建设与教师团队的作用;等等。

第三,注重反思,更好地发挥已有成果的作用

获奖的论文毕竟是少数,75%的论文没有获奖,并不表明这些论文没有价值,至少,它给教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希望340篇论文的作者,在今天的论坛结束之后,能够通过交流发现自己的论文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充实实践案例,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论文,使之言之有物,理论联系实际。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找一些专家就论文进行面谈。毕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已经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是有一定的思考的。对论文的再反思,会深化这种思考,让自己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待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专业发展路径,不要轻易就放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