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基本原则·读《教育的艺术》

标签:
教学原则自然之道柯米尼亚斯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教育的艺术》札记之一
杜威在中国的演讲中曾经说,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的确如此,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品德,无不来自于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的艺术》这本书选取了昆提连、柏拉图、卢梭、裴斯泰洛奇、斯宾塞、钱穆、杜威等10位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或教育家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力争从各个方面反映教育的本质,并让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有所借鉴。这十篇论述都很有启发性,限于篇幅,这里重点介绍捷克教育家柯米尼亚斯对“教学的艺术”的观点。
柯米尼亚斯认为:第一,人必须用教育来塑造。尽管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够获得他们。第二,人在青年时最容易塑造。就像一颗果树一样,虽然自己也可以不假外力地生长起来,但如果不经过精心的栽培、灌溉、修剪,就结不出甜蜜的果实来。第三,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自然为向导。西塞罗说:“假如我们以自然为我们的向导,它绝不会让我们迷路的。”教与学所能依据的原则,就蕴含在自然之中。
以自然为向导,柯米尼亚斯总结出教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原则一:在自然中,发育是由内至外的。
比如一颗种子,先从内部萌发,然后才逐渐向外延伸;小鸟也是如此,先形成内脏,然后才有皮肤、爪子和羽毛等的形成。学习也是这样,只有学生有了发自内心的需要,学习才可能发生。教师在实施学科教学之前,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原则二:自然发展的秩序,起于普遍而终于专精。
小鸟孵化的过程中,最先成形的是真个鸟的外部轮廓,然后才逐渐发育出头、翼、脚等更为精细的部位。人才娘胎中的发育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在把知识的领域做一个全盘的介绍之前,就开始讲解科学的细节,这是有问题的。应该先让学生对一门学科及其整个知识体系有个透彻的了解。
原则三:发育需要一段时间,外界的干扰会导致发育不良或者失败。
鸟在孵卵的时候,如果环境温度急剧变化,会导致卵中雏鸟的发育不良。蛇或者鹰鹫之类动物的突袭,也会导致雏鸟生长的失败。学生刚开始学一样东西的时候,不要让学生的心灵持有一个怀疑不定的态度,要营造恰当的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原则四:选择好的蛋来孵化,孵化中不随意变换孵蛋者。
孵化小鸡的时候,人们总会挑选那些新鲜且没有瑕疵的蛋,交给一个母鸡去孵化。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要选择好的教学材料施教与学生,要将孩子道德素养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接下来才是学问。西塞罗说:“道德使心灵适于接受更多知识的种子。”孩子小的时候,不适合同时受教于几个教师,因为这些教师的教法不可能一致。如果这样,孩子一会儿被引到这里,一会儿又被引到那里,必然手足无措,心灵的发育也会受到阻碍。
原则五:自然为他准备好了一切,要让他自己去奋斗。
鸟蛋中孵化的雏鸟,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会自己啄破蛋壳,逃离原来的“监牢”,走进大自然之中。如果你帮它做了这些事情,它今后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学习也是如此。昆提连说:“知识的获得全凭学生的意愿,不可强求。”强迫孩子去学习,是对孩子们最严重的伤害。学校要成为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教师要点燃起孩子们求知的热望,有了这些,接下来的事情孩子自己就可以去做了。
原则六:自然界创造万物总是从最初级的事物开始的。
蛋壳里最初只有一些液体,但这其中却潜存着整只鸟。一个个大树,也是从原来的种子、幼苗开始成长起来的。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千辛万苦种下去的,不是种子而是树枝,不是幼苗而是大树。教师经常不从最基本的原则开始,而是把一些杂乱的结论或者作者的整部作品硬塞给学生。
原则七:从简单处进向困难处。
家里购买了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考查母鸡还没有下出来的蛋不难发现,一个蛋的形成,首先是从蛋黄开始的,而不是从最坚硬的蛋壳开始。给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首先提供给他们的是和他们的智力最相近的内容,然后去学稍远一些的,一点点地拓展开来。思维层次的训练也是如此。让孩子们先利用他们的感官去感受所学的知识,接下来才是记忆,然后要求他们理解,最后才要他们判断。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将知识牢固地建立起来。
原则八:不要匆忙,慢慢地寻求进步。
鸟儿不会为了早些把小鸟孵出来,就把他们的蛋放到火里面去。我们也不能想让学生多学点知识,而去做揠苗助长的事情。一个人的能力需要慢慢的培养,不能给他施加太大的负担。学生在学校里上课,不能让学生整天都呆在教室里死记硬背;学生回到家里,不能让堆积如山的作业压的孩子喘不过去来;家长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愿望,不加选择和思索地就随意加在孩子的身上。
原则九:若非自身成熟的力量,自然绝不会强迫其前进。
小鸟绝不会在两脚形成能走之前离开蛋壳;它也不会在羽毛丰满之前强行飞翔,更不会在能自由飞翔前就被母鸟推到巢外去。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强迫他们学习那些与他们的年龄、能力不相适应的知识,因为不能理解,这样的强迫所带来的必然只能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原则十:自然总是尽可能助一臂之力。
鸟蛋不仅有它自己本身的温度,还有太阳光和母鸟羽毛给予的温暖,来帮助它孵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详细地对如何做这件事给予讲解,以免孩子们辛辛苦苦了半天,却是白忙活,这很容易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学生学的不够快不够好,除了教师之外,谁都没有过错。
原则十一:任何东西一经产生,其价值就是显而易见的。
当鸟孵出来的时候,我们马上就知道他的双翼是用来飞翔的,双腿是用来奔跑的。假如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的时候指出所教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一定会容易一些。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才表明他们学到了知识,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一个人在学校学习十多年,如果所学的东西都能够转化为内在的需求,都能浮现在我们的记忆之中,那么我们将是多么的博学啊!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离开学校之后,才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学到什么。从学校教育的成效看,我们的教育远还不不够彻底。如果学校教育能够向自然学习,或许还有挽救的余地。
学校教育要向自然学习什么?
首先,自然不创造无用的东西。
自然不会给鸟儿鱼鳞、鱼鳃等无法使用的器官,也不会给数目耳朵、眼睛等器官。学校的教育,要将在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东西或者未来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学问上。除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其他的一概都应排除在教学之外。
其次,自然造物,都是从根源开始的。
树木的枝干、树皮、树叶和花,都是从树根发育出来的;虽然雨水可以降落到树干、树叶上,但所有的水分还是需要通过树根吸收,然后再分布到树干、树叶和果实上。学校的教育要想成功,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灵这一根部开始培育才有效。但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提供的教育大都是东拼西凑的杂碎,彼此之间没有合于逻辑的关联,也产生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果实,至于心灵的养育,更是不被关心。
第三,经由不断地运动,才能开花结果。
母鸟在孵蛋的时候,不仅要给予蛋适当的温度,还要不断地翻动身下的蛋,以使蛋的不同部位获得平均的温度。学校里的教育,也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很多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当小老师,其效果比教师拼命地教要好很多。
《教育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