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嵩阳书院

标签: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程朱理学四大书院高等学府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书院学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朝,兴盛于北宋,一直到清朝末年,兴学堂以后,书院学制才被废除。嵩阳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布局及院景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中的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 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
仪门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魏碑
这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也是此地作为佛教寺院的见证。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
大唐碑
大唐碑是嵩阳书院的三宝之一,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随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碑文为李隆基的幸臣李林甫所写,石碑上的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大唐碑文共有1078个字,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
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两只卷尾石狮,后脚盘蹬在宝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宝珠,狮嘴吞吻在宝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壮观;中层较大,上面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该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阳书院历史及宗教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当时没有起重机械,人们是通过用黄土将石碑围起来,做成一个斜坡,将碑首送上去的。后来因为雷击,碑首毁坏了一半,后人虽补了一块,但估计补得比较仓促,没有雕刻精美的图样在上面。
书院大门
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汉封将军柏——大将军
汉封将军柏——二将军
嵩阳书院的第二宝是汉封将军柏,也就是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的两棵柏树。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览嵩山,见到这棵大柏树,信口封为“大将军”,谁知前行不久又发现了对面的那棵更大的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接着前走,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
“三将军”已经不在,现在到嵩阳书院,只能看到“大将军”和“二将军”了。据科学的测定,“二将军”至少有4500年的树龄,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老的柏树了。
登封县图碑
该碑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先圣殿
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
讲堂
清朝时期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
第一,嵩阳书院当时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研结合;
第二,实行会讲制度,允许不同门派、不同见解的人士来此开坛辩论;
第三,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国各地的学子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
第四,主张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主张“苦读死书”;
第五,嵩阳书院里面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象我们平时理解的旧私塾里那样的师道尊严。
在这里老师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同时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染和熏陶学生。
泮池及道统祠
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是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
道统祠殿内有三尊石膏塑造的艺术像,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藏书楼
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由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在这里,可以见到嵩阳书院的第三件宝贝——武后金简。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现在的登封县原来叫做嵩阳县,就是为纪念武则天封嵩山登中岳而改名的。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
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当然,摆放在藏书楼里的金简只是一个复制品,原件在河南省博物馆中。
御碑
一块残碑,是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览所写的诗书碑。“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诗中的这两句很值得品味:“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是关于外面的大唐碑的,翻译过来就是:你花这么大的代价为一个道士立石碑,为什么不把钱花在培养人才、花在教育事业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