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人的学校·读《走了一位老师之后》

标签:
20世纪初美国乡村教育棍棒教育目的风土人情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理查德·派克《走了一位老师之后》一书有感
用小说的方式描述学校、揭示教育真谛的佳作,除了黑柳彻子的《窗外的小豆豆》,我又读到了一本——美国著名青少年小说家理查德·派克的《走了一个老师之后》。
1.孩子为什么恐惧学校?
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帕基县地处偏远的农村西克莫小镇,有一所只有一间教室的乡村学校,名叫洪米尼山脉学校。
1904年秋,暑期将要结束的时候,洪米尼山脉学校唯一的教师巴老师突然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的几个学生竟然欣喜若狂,期盼学校就此关门,这样就再也用去学校了。
为什么会如此?源自孩子们对巴老师的恐惧。只要在课堂上有一点小小的失误,巴老师的大手或者教鞭马上就跟上来了。巴老师是敲着藤条教书的,她的座右铭是“不打不成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棍棒,打出一批学生来。
尽管已有法律规定,适龄的孩子必须到学校里去读书,但在西克莫小镇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有的家长根本不把法律当回事,不送孩子们去学校读书;送到学校里的孩子,心思也不在学习上,时刻担心着巴老师的教鞭何时高高举起。
巴老师所代表的,是一个时期美国教育的现状。“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手段,看来也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不过,这种教育手段随着以巴老师为代表的那代人的故去,在美国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但“棍棒之下出孝子”思想,从古到今在我们国家始终盛行。虽然最近这些年我们也通过教育条例明令禁止惩罚学生或变相惩罚学生,但教师家长般的权威犹在,惩罚学生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为什么恐惧学校,因为有时候它就像监狱般啊。
2.恬西的教育智慧
高中还没有读完、年仅17岁的恬西,接受了学校董事会的安排,担任洪米尼山脉学校的新教师,他的弟弟罗素和罗伊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别提有多失望。本来在家中就受姐姐恬西的管教,没想到现在要接受全天候的管教了。
恬西的烦恼也不少。做教师一点经验也没有,对于这个只有一个教室、学生程度不同的混合班来说,应该先教什么,后做什么也缺乏思路。更为沉重的压力有两条:一是要让学生数达到8人以上,否则董事会将关闭这所学校;二是要接受教育督导的考核,看她是否胜任教师资格。
现在的学生数只有6个。“小马裤”是她找到的第7个学生,这个只有6岁的孩子一点也不喜欢学校这个地方,被恬西抓来之后,就等着放学逃回去,再也不来了。第一节课上,恬西就让她做到了教师的位置上,让她担任小老师,点着一个个字母和单词,请同学们来回答。“小马裤”不知道什么是字母,什么是单词,恬西就让教室里的同学告诉她。……就这样,“小马裤”在教师的位置上坐定了,她感受到了指挥别人的乐趣,不再想着逃学的事情了。
塔尔家有几个适龄的学生,但这个家庭和西克莫小镇的其他家庭格格不入,小镇里经常发生的偷鸡摸狗的事情,大都与他们有关。这个家庭自身的生活环境是一塌糊涂,也不和其他居民来往,家长更是不让孩子入校学习。孩子们提到这个家庭,一个个都非常害怕,唯恐躲之不及。为了让学生人数达到8人,恬西由罗素陪着来到塔尔家,劝说家长让孩子进校读书,碰了一鼻子的灰。返回的时候还让突然出现的豪猪给吓了一跳,跟去的小狗在和豪猪格斗的过程中被刺伤了,幸亏塔尔家的一个大孩子格伦·塔尔出手援救,才保住了小狗的一条性命。格伦·塔尔被恬西所吸引,来到了学校,成为学校里的第8个学生。
塔尔家的孩子们担心格伦·塔尔有了知识之后在见识上超过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挠格伦读书,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其中一个就是将一条猪鼻子蛇藏在恬西的讲桌抽屉里,挂着鼻涕的“小马裤”去抽屉里拿手帕时,被突然窜出的猪鼻子蛇吓的立刻倒了下去。虽然格伦将这条蛇抓了出去,但“小马裤”显然被吓坏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像个水蛭似的抓着恬西死活不肯放手。恬西让罗素和格论去外面抓来一条小的袜带蛇,然后给孩子们讲起了罗斯福总统家庭的故事:
罗斯福总统家中的六个孩子,每个人都很喜欢动物,昆丁喜欢苏格兰小马,可米喜欢吃糖的宠物跳鼠,艾丽斯喜欢的是什么呢?恬西让大家猜,“小马裤”虽然头还埋在恬西的衣服里,也说出了一种动物。恬西告诉大家,艾丽斯的宠物是一条绿色袜带蛇。这个时候,恬西接过了格伦抓来的袜带蛇,它立刻缠住恬西的手腕,蜷曲在她的手掌上。恬西说:“看,艾丽斯的宠物跑过来看我们了。”……“小马裤”在恬西的循循善诱下,逐渐露出了埋在衣服中的头,还冒险看了看恬西手中的袜带蛇,最后甚至还摸了一下蛇的尾巴。
经过恬西急中生智的处理之后,“小马裤”坐回到了自己的板凳上,又开始领着格伦和查理念单词了。恬西让罗素跟着她出来,令罗素立刻处理掉她手上的蛇,因为她自己非常怕蛇,已经快要晕倒了。罗素疑惑地问,你说的罗斯福总统家的故事是真的吗?恬西凶巴巴地说:“当然是真的。如果你多读一点书的话,你也会知道。”
书中有很多学校生活的趣事。比如罗素和查理将学校的钟锤用床单裹起来,让上课的铃声响不起来;对什么都不屑一顾的小姑娘珍珠,在恬西教鞭的威胁下不断进步;和恬西年纪相仿的格伦和查理为了夺得她的欢心,用尽心机不惜大打出手;想帮着恬西渡过教师资格认证关,提前来学校打扫卫生的罗素和格伦,越帮忙越乱,差点将整个学校都付之灰烬……
恬西虽然继承了巴老师的铜头教鞭,但并没有真正将其落在学生的身上,不过学生在学业上的长进却是神速的,6岁的“小马裤”都能将乘法口诀背诵到“12×12= 144”了。连最不喜欢读书的罗素也不得不说:“恬西是个老师,彻头彻尾的老师,她很厉害,而且越教越好。”
3.人为什么要读书?
20世纪初叶的美国,蒸汽引擎、打谷机正在走进乡村,汽车与马车发生车祸。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产物让人们感到无比的新奇,世界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外面无限精彩的世界与只有一间教室的乡村学校,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罗素、查理等人向往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愿意将精力花费在读书上。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查理·帕尔无法通过八年级毕业考试,却能熟练操作农机;塔尔家的孩子们不要读书,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世界远比学校丰富、有趣多了。每个时代,都有吸引孩子的事物,或者有令孩子着迷的“次文化”,他们可以沉浸其中自得其乐,读书那么辛苦,有什么用呢?恬西在劝说塔尔太太的时候,说出了读书的好处——有一天能够识字、算算术,过的比妈妈强。结果,被塔尔太太赶了出来。
人属于自然动物,也是一种文化动物,同时还是一种历史动物。人类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生存环境——人伦社会,人只能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其中既包含文化的要素,也包含历史的要素。一个不读书的人,首先只能是一个自然动物,他可能会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文化、历史知识,但对提升他的认识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正是由于前人积累和保存下来的集体经验、正是通过学校按部就班进行的知识传授,才使得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获得智力或道德上的进步。恬西没有讲这样的话,但显然她体悟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一个强烈信息是:唯由透过识字才能认识周遭、挣脱困境,进而具备大量阅读的能力来开拓眼界,找到未来。
今天的世界,同样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对知识有了更多的渴望,但身在学校中的孩子,是否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学校读书呢?正在施教的老师,是否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呢?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在努力去做怎样获得高分的工作,很多孩子已经不再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这一问题了,这才是21世纪最可怕的事情。
4.过往年代的温馨回忆
8个学生和1位老师,9个人的学校虽然规模太小,但对教育问题的揭示是非常深刻的。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对帕基县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农田、河流、抓鱼、抓蛇、烤青蛙、果树……;凯斯公司每年一次到镇上用平板车展示最新型的蒸汽引擎和打谷机、一年一度的屠宰日、罗素和罗伊每年一次的露营活动、西克莫小镇甜蜜歌手茉德阿姨对生活的赞美诗篇……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但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之中,你能读出微笑,读出乡村生活的快乐和惬意。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少年,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想起少年时期在家乡割草、爬树、积肥、玩耍的各种场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是相当艰辛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次文化”,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心的不亦乐乎。回想当年,涌现在心头的更多的是温馨和甜蜜。
读书要读出自己、读出感受,才会有所收获。读《走了一位老师之后》这本书,我的收获颇多。
《走了一位老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