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担心对不对?
(2010-06-17 11:23:14)
标签:
语文选文净化多元观点争鸣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日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发表博文,称初中语文课本里选自《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其核心是血淋淋杀人场面,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鲁提辖、林教头和武行者这几个水浒篇目,还是从教材中拿掉为好”。
文中还提到,去年秋天,江苏有小学教师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挑刺”:“《卢沟桥的烽火》中有一个段落血淋淋呈现出战争的惨烈场面,让孩子如何接受得了啊?”提出“必须把这篇课文删除”;更早些时候,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课本中的《登山》一篇,遭到质疑。这篇课文记述列宁为躲避沙皇警察搜捕,隐居于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一天早晨,列宁为看日出,从深渊边峭壁上走过……质疑者从中看出了“危险”:登山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活动,孩子需要的是理性的勇敢而非盲目的冒险,“孩子一旦盲目模仿,后果不堪设想,故建议将其从课本中撤掉”。
王乐对这些提法提出了质疑。现在的孩子那么缺“免疫力”?“净化”了的教材才适合孩子?……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大家深思。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中小学教材选文的争论为何持续不断,不少议题甚至拿到“两会”上予以讨论?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材限定阅读的篇目太多。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去阅读,获得的感受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以自己的感受去界定一篇文章是否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无论是从编者还是读者角度来看,都可能会有失偏颇。
在美国最近颁布的“共同核心标准”中,48个州开始对英语、数学两门学科采取统一的课程标准。其中,英语标准并没有规定太多的必读篇目,只是用经典诗歌、戏剧、短篇小说、小说和散文来展示学生应该掌握的、逐级递增的文本复杂性。只有5个文本是高中生必读的,它们是《独立宣言》、《宪法序言》、《人权法案》、林肯的《第二次就职演说》和莎士比亚的戏剧。
每个学期厚厚的一本语文教材,一方面是出于垄断和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对一线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不信任。如果将选文的权利还给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评价,这样的争论是否会少一些?
第二,学习的内容,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才会有意义。让学生通过知识内容与历史对话、与科学对话、与现实生活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了解世界的真相,并从中认识自己,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我们当今的世界,战争、骚乱频繁,不管你愿不愿意,随时都有可能卷入其中。这几天,吉尔吉斯坦的动乱,给我们的侨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国家已经派出多架飞机将当地的侨民接回祖国。不让孩子知道一些战争、动乱的事实,怎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让他们掌握一些自救的基本常识,直面危险的时候难道只能任人宰割?
当今的人们,时刻处在危险之中,这样的危险远比登山运动要严重的多。我在昨天的博文中已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只有将孩子置于危险之中,才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够获得冒险的精神,为创新奠定基础。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如果过于洁净,将影响其免疫系统发育,成年后容易罹患心脏病等疾病。不仅过于干净的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生长不利,过于净化的学习环境对孩子心灵的成长、知性的成熟同样不利。
你不可能让孩子一辈子生活在“净空”里,那你就应该为他多元的、开放的文化环境,让他熟悉社会、了解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中增强孩子的文化判断力。温室里养出来的花,是经不起风雨的。
第三,每个人都经历过学校教育这一阶段,每个人对教育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个教育问题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原因就在于此。
但教育问题又是非常复杂的,一件看似简单的教育现象背后,都有着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等一系列的观念予以支撑,一篇课文的取舍,同样包含着很多的价值判断。当我们对某一篇课文提出质疑的时候,如果能够对这些价值判断(比如教材编写的根本目的、育人的基本理念,希冀培养学子怎样的素质人格等)有些了解,而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的质疑可能就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