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2010-06-07 11:16:55)
标签:
确定性概率记忆与思维结论与过程民主与专制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无论是中小学的教育还是大学的教育,存在着的基本教育信念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教师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一系列讨论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向就是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人们将此称之为教育的确定性原则。
但是,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常常是不能用确定性来解释的。明天会下雨吗?人们只能告诉你下雨的概率有多大;今天世博会的入园人数有多少,在闭馆之前谁也说不出来;一个高高兴兴去上班的人,在途中突然遇到了意外;昨天还干的好好的首相,今天突然辞职了……我们所教的与生活中出现的经常不是一回事,在学校里学习好的人,走入社会后一下子变得束手无策,这是确定性带来的第一个问题。
确定性追求明确的、唯一的答案。这样的一种教育导向,使得现行的教育更多的强调记忆,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在确定学生“命运”的考试、测验等环节中,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答案本身或答案的形式往往比获得答案的逻辑步骤更重要,这自然导致教师和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记忆上,学校往往避开充满思想的争论,认为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
我在“学生失败的缘由”这篇文章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从事中文教育大学教授,被问及是否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一书时,他说自己不研究外国文学,而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太厚,一直无暇阅读。高行健的书也宛如砖头般厚,再问这位教授是否读过?他笑笑,果真也是无暇阅读。然后继续问,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么主义”的作家,高行健呢?这位教师很得意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写实主义,高行健自称没有主义,也可归为现代主义。如果从文学常识的考查来看,这位教授回答的非常正确,得100分。
上述这个案例,就是的只追求知识答案的一个典型事例。背出的这些“主义”,主要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分数,等到考完试,所背的这些内容也就一道遗弃了。没有深入的阅读,自然不会和作者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学习过程的体验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干巴巴的结论。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读书,这应该是其中的一个缘由吧。
确定性不仅支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样支配着与学生的行为关联的学校规章制度。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这些规章制度就已经存在,孩子没有质疑的权利,没有共同制定的义务以及修改的权利,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等待自己的就是一环扣一环的惩戒。
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但铁面无私的学校规章制度告诉孩子们,所有这些都是“鬼话”。一个民主社会的主要前提——人民参与并全力帮助确定自己的规章制度,在学校不适用于学生。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的“民主”和教师口头中到处宣扬的民主是矛盾的、混乱的,他由此产生的对社会民主的认识必然也是矛盾的、混乱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现实就不能割裂开;在关注那些具有确定性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们提供不确定性的体验和经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明白班级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自己也可以发表意见,自己的意见也能够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