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读《好老师在这里Ⅱ》

(2010-03-21 11:09:28)
标签:

课程体验

自主学习

作业变脸

学习乐园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林文虎《好老师在这里Ⅱ》一书有感

 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读《好老师在这里Ⅱ》

去年的7月中旬,读了林文虎撰写的《好老师在这里》,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住了。读完之后写了“成为好教师并不困难”一文,放在自己的博客中,并在8月份推荐给喜欢读书思考的朋友们。怎样成为一名好教师呢?我在读后感中谈了好教师的四个特征:一是用真心换真情;二是有质疑的习惯;三是善于用足各种资源;四是关注个体差异。

上述的四个特征,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方面。大部分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领域,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呢?林文虎透过《好老师在这里Ⅱ》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被教师们所认可,学校层面组织的学工、学农、学军以及参观考察活动,教师个体组织的各种体验学习活动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开展这些活动的意图就是想促进学生和他人、和社会、和自然的互动,从中逐渐搞清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

今年的一月份,我参加了一节体验课的学习——学着制作一张宣纸,经历了“捣料-抄纸-榨干-焙纸”的全过程。我们平时读书看报写作业的纸张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很多人一定说不清楚。在一所小学,学校给孩子们提供了纸浆、竹帘、烘焙台……等必须的用具,孩子们可以利用这些纸浆造出一张宣纸来,并且可以用自己造出来的纸开展毛笔书法、拓印等活动,体验纸的应用。我当时非常期待,很想造出一张自己比较满意的纸张来,所以很耐心的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去尝试。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们的课堂,都能让孩子们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充满期待,那该多好啊!

不过,上述造纸的学习过程,同样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被老师大大地简化,简化到只要去动一下手、感受一下就可以的地步。这样的教育虽然孩子们会有所体验,但这种体验依然是肤浅的,是欠缺感动的力道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教育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和他人、和世界的互动,不利于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学习活动的形成。

林文虎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次体验教学活动——杜老师给学生上的“手抄纸体验学习”课。怎样上好这一体验课呢?杜老师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课前——

老师四处寻访名师,自己选学会“手抄纸”的操作技巧,然后依照古法设计课程。学生要搞明白这样几件事情:什么树木最适合造纸?哪里能找到这样的树木?古代造纸的全部流程是什么?

课中——

第一,明确了“构树”是造纸的好材料,然后大家上山去砍树。但孩子们下不了手,具有环保概念的孩子,担心这样砍树会不会破坏生态?

第二,老师引导学生去看果园,了解果农为什么要砍果树的枝干?孩子们在调查中明白砍下枝条可以让果树长的更好,更有利于果树的生长。

第三,取回构树的枝条,除去青色的表皮,刮下白色的内皮备用。

第四,设法借来石臼,将白色内皮放入,捣碎、浸泡至发酵,研磨成纸浆。仅捣碎树皮这件工作,孩子们就要轮番上阵,每节课下课之后就得排着队一个接一个上,整整干了一个星期,一个个汗流浃背、腰酸背痛。

第五,自备木条和铁丝网,自己制作抄纸工具,开始抄纸、烘干、裁制。这些过程一点也马虎不得,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得重来。就这样,大家用了将近一学期的零碎时间,才完成了每人造出一张纸的体验学习活动。

课后——

孩子们打心眼里相信每一项工作真的很辛苦,也看到了纸的可贵价值。教师引导孩子们用造好的纸给自己制作了一份最特别的另类毕业证书。

既然要让孩子体验,就要给他充分的时间,让他经历一次学习的全过程。过度精简的教学活动,不能给孩子真实的体验,不仅容易导致学生感受的虚假,也容易给孩子们造成很多事情都是很简单的、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错误印象。“耗时费力”的体验过程,才是体验学习真正的价值所在。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句话老生常谈,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做到的教师寥寥无几。什么原因呢?第一,在教师的主导和教师主体之间,教师过于强势,学习进程总是按照教师的设定来推进的,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几乎没有话语权;第二,每个人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教师也是如此。十年前用一种方法教学,效果不错,今天仍会坚守这种方法,并且有学不出来不是教师的责任的想法;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该如何做才算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婉雯老师教孩子们学习乘法的时候,碰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一点也不喜欢乘法的运算,认为很多计算问题用加法就可以了,不需要换新方法,还容易搞错。面对这些拒绝接受新知识学习的孩子,如果教师强行将乘法运算“灌输”给孩子,那效果将会如何呢?

婉雯老师决定换一个方法教孩子们学习乘法。她从网络上寻找到了一个教学资源——“虫虫大变身”游戏,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乘法的突破口。这个游戏的玩法很简单,就是要帮助虫虫变身为蝴蝶。

教师先陪孩子们从“2”开始,只要屏幕上掉下的树叶标示“2的倍数”,虫虫就必须快速吃掉叶子,吃愈多就愈胖。当虫虫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蝴蝶。然后升级为“3”,再来做类似的游戏。这个游戏非常简单,画面也很可爱,很快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他们为了让虫虫变成蝴蝶,拼命地背乘法口诀,不到两个星期,大家就将九九乘法背得滚瓜烂熟。

婉雯老师还发现,孩子们除了积极背熟乘法口诀外,更能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有时还会自动尝试用“累加”的方法,解乘法口诀之外的问题。更有趣的是,家长也成了这个游戏的追捧者,“什么是偶数?”“11的倍数怎样算?”等问题经常在家长中间相互交流,甚至也会像孩子那样兴奋地说:“我的虫虫又变大了耶!”。有了学生的家长的主动参与,你说学习还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吗?

三、让作业成为求知的乐园

全国已经进行了八次的教育改革,虽然每一次动作都很大,但作业却 “我自岿然不动”,每一次的改革都与作业插肩而过,作业始终没有多大面貌的改变。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作业的负担重。这其中,重复操练的负担太重尤为突出。

作业能否变脸,成为孩子们求知的乐园,让孩子沉浸在其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呢?林文虎先生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做,很多原本枯燥无味的作业,都可以变得富有情趣,吸引孩子主动去探索。

比如,三位数的减法运算,老师在给孩子布置减法运算的作业时,是否可以这样:

321123198

654456198

两道看似寻常无比的题目做了之后,孩子的眼睛可能就会瞪得老大了,减法计算还有“集团军”?一些同学可能已经迫不及待地问“为什么”了,如果到了这一步,也就达到了最上乘的教学效果了。不是老师总问为什么,而是不断制造情境诱发孩子一个个的问题。同样,学生极高的学习意愿也会使教师得到无比的激励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索,除了上述两个等式外,还有那些三位数相减也能得到198的结果?孩子们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逐渐深入,而要孩子们锻炼减法能力的要求早就在这些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很多成功的练习。

更大的意义还不在于此,而是引发孩子们对神奇数字的兴趣。如果有孩子列出下列的算式出来,老师也不必奇怪,就等着和孩子们一道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这样意义重大的问题吧!

741147594

852258594

963369594

……

你还能找出什么样的规律来吗?

 

学生的茫然或者坏成绩,是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的信号。做一个好教师并不难,关键在于不要用“批发商”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给学生深刻的认知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学生营造乐学的家园。有了这些,教师的课就会吸引学生,教师自己也会被孩子们拥护爱戴。

做一个好教师,不难!

 

《好老师在这里Ⅱ》  林文虎/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一件开心的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